普通鸬鹚

普通鸬鹚是大型水鸟。夏羽头、颈和羽冠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并杂有白色丝状细羽,上体黑色、两肩、背和翅覆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羽缘暗铜蓝色。尾圆形、尾羽l4枚,灰黑色,羽干基部灰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

是大型水鸟。夏羽头、颈和羽冠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并杂有白色丝状细羽,上体黑色、两肩、背和翅覆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羽缘暗铜蓝色。尾圆形、尾羽l4枚,灰黑色,羽干基部灰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色,缀绿包金属光泽;颊、颏和上喉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后缘沾棕褐色。其余下体蓝黑色、缀金属光泽、下胁有一白色块斑。

普通鸬鹚

虹膜翠绿色,眼先橄榄绿色。眼周和喉侧裸露皮肤黄色。上嘴黑色,嘴缘和下嘴灰白色,喉囔橙黄色,脚黑色。冬羽似夏羽,但头颈无白色丝状羽。两胁无白斑。

幼鸟似成鸟冬羽,但色较淡、上体多呈暗茶褐色,头无冠羽,胸、腹中央为丝亮白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1900-2250克,♀1340—2300克,体长♂770 -870毫米,♀716—836毫米,嘴峰♂64-75毫米,♀61-66毫米,翅♂318—375毫米,♀337-342毫米,尾♂185—220毫米,♀l60-182毫米,跗跖♂70-90毫米,♀6l-78毫米。

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北美洲。从北美洲东北海岸和格陵兰岛西部到冰岛、法罗群岛、英伦三岛、北欧,往东到萨哈林岛、日本,往南到中欧、非洲,东欧、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繁殖在北半球北部,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我国主要繁殖在长江以北,越冬在长江以南包括海南岛和台湾。

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的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然后再翻身潜入水下。飞行时头颈同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煽动缓慢,飞行较低,常掠水面而过。休息时常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呈垂直坐立姿式,并不时煽动两翅。

它们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潜水不深,一般不超过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鱼类达40秒钟,捕到鱼后上到水面吞食。有时亦长时间的站立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静静的窥视,发现猎物后再潜入水中追捕。

繁殖期4-6月。通常以对为单位成群在一起营巢。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基本形成。营巢于湖边、河岸或沼泽地中的树上,有时一棵树上有近10个巢;也有在湖边或河边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岛上营巢的。巢由枯枝和水草构成。喜欢利用旧巢。通常在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修理旧巢和建筑新巢。每窝产卵3-5牧,卵为淡蓝色或淡绿色。形状为卵圆形、钝卵圆形或尖卵圆形,大小为5l-70×31-49毫米,平均65×41毫米,重42-49克,平均46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赤裸无羽,大约在孵出2周左右,身上才被满绒羽,同时飞羽和尾羽开始长出。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大约经过亲鸟60天左右的喂养,幼鸟才能飞翔和离巢。大约三年左右性成熟。

多数为留鸟,特别是在南方繁殖的种群一般不迁徙。在黄河以北繁殖的种群,冬季一般都要迁到黄河或长江以南地区越冬,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一般在3月末和4月初。秋季一般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北方繁殖地。往南方越冬地迁徙。迁徙时常集成小群。有时亦有多达近百只的大群。

在我国南方是较普遍和常见的,长期以来就被人民群众驯养用来捕鱼。由于长期大量捕捉和环境破坏,野生种群数量已变得很稀少和不常见。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