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智勇 洪元华
黄喉噪鹛,学名Garrulax Galbanus(Yellow-throated Laughingthrush),是鸟雀纲雀形目翁鸟科画眉亚科噪鹛属(该属鸟全球 共有46种,我国有34种)中最珍稀的鸟种之一,它被江西省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国外,早在1874年,于印度的阿萨姆邦(Assam)东南、缅甸西部的高山林中采到过标本并命名,后又于1923年,一个美国的传教士在江西省婺源县采到一只黄喉噪鹛标本——这是该鸟种华南亚种的第一个模式鹛标本,现存于美国纽约博物馆。
1956年中苏联合科学考察队,在云南思茅采到了一只黄噪喉鹛标本,并定名为思茅亚种。
1992年11月份,婺源县一名外号 叫“小板鸭”的青年业余猎手,在该县潋溪乡菩蕾坞村的 大坞(山沟名)打猎时,无意中打下一只他不认识的美丽的小鸟,交给当地中学的李文中老师,制作成标本。这只标本后来被鸟类专家确认为黄喉噪鹛华南亚种。可惜该标本在朋友之间相互转赠过程中被丢失,现仅存标本照片一张。
1993年英国鸟类保护协会一名会员在香港鸟市发现:一只黄喉噪鹛华南亚种混杂在来自江西婺源的画眉中。于是该鸟协致函中国林业部,建议在江西婺源开展寻找黄喉噪鹛的调查,引起了国内外鸟类学界的关注。
黄喉噪鹛的两个亚种,在国内仅分布于思茅和婺源两处十分狭小的范围内。由于数量很稀少,人们对它的生态习性尚未了解,只有形态的描述:黄喉噪鹛的个体与画鹛相当而略大一点,体长约24厘米。思茅亚种:头顶至后枕蓝灰色,体背与翅上覆羽棕褐色,飞羽和尾羽灰褐色。两对中央尾羽具一黑色宽次端斑,其余尾羽末端白色。前额、眼光、眼周喉、咳及耳羽黑色。上胸黄色沾橘,胸具淡橄榄胸环。腹黄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红褐色,嘴黑褐色,脚黄灰色。华南亚种:与思茅亚种相似,区别在于该亚种胸部无橄榄色胸环。
为了寻找和深入调查仅分布于婺源县的黄喉噪鹛华南亚种种群,精通英语、与国际鸟类学家有广泛联系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著名鸟类学家何芬奇先生出了大力:他不辞辛劳,对婺源全县展开全面的鸟类和数种调查工作。3年来共查出鸟类200余种,其中繁殖鸟104种。而黄喉噪鹛种群一直没有找到。但调查组的全体成员并不气馁,他们对能找到黄喉噪鹛种群充满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调查组的主要成员洪元华工程师在该县秋口乡鹤溪兵营林自然保护小区的 树林中调查时,忽然惊奇地听到几声从来未听到过的鸟鸣声!于是他寻声用双筒望远镜搜寻过去…定睛一看,呀!黄喉噪鹛!!几只喉下金黄色的小鸟 活跃在林冠中和地面上,且鸣且寻找食物。这个令他喜出望外的发现,使他激动的心脏咚咚直跳,心里说:“黄喉噪鹛,我终于找到你们了!”他按捺住内心的激动,粗粗地统计了一下:大约有4个家族计50余只!他太兴奋了!立即跑去告诉正在附近调查的郑磐基高工。郑高工连忙赶过来用何先生留下的长焦镜头,对准鸟群一口气拍完了一整卷胶卷!连夜赶回县城 冲洗。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连续多张都看不清楚;于是第二天又买了高档的专业摄影胶卷又拍了一卷,冲出来一看,也只有4~5张可辨认出是黄喉噪鹛,亦很不理想。因镜头倍数所限,又无法再靠近鸟群。经请示林业局汪夏至局长同意:立即邀请县电视台来录像!于是才有 一段令国人振奋的“婺源发现珍稀鸟种——黄喉噪鹛”的电视新闻报道。
婺源县这次能发现较大的黄喉噪鹛种群,是调查组成员们冒着酷暑严寒、风餐露宿数年的辛 勤外出工作的丰厚回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由于该鸟对环境条件要求十分苛刻,所以足以证明婺源县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也说明当地历届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保护天然阔叶林、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功不可没!婺源县率先于全国、首创以珍稀动物型、珍稀植物型、自然生态型、自然景观型、水源涵养型和资源管理型等六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小区计280个,总面积逾35万亩,因此而受到联合国授予的“世界发明奖”。
黄喉噪鹛体态轻盈俏丽,鸣声奇特而悦耳,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作为一种自然界孑遗的生物物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无价的。下一步,中外鸟类学家们将进一步协手合作,对该鸟种展开深入的跟踪调查研究,查清其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与栖息环境,填补该鸟种生态习性的空白。为保护好这一珍稀物种提供科学依据,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做出新的贡献。
(大众科技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