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许多史料对其有许多错误的描述,尤其对于平时不高飞翱翔以及笨重的体形等不敢相信它们能远飞,故以化生解说,见于诸多记载。
鹌鹑,诗经鄘风鹑奔章作鹑,曰:“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元代朱公迁撰诗经疏义曰:“鹑,(音安)属。奔奔疆疆,匹飞则相随之貎。”
有关鹌鹑史料,宋代之埤雅、尔雅翼,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等,均将鹌鹑当作二鸟名,将鹌、鹑各有释名。本草纲目曰:
“鹑,性醇,窜伏浅草,无常居而有常匹,随地而安。庄子所谓,圣人鹑居是矣。其行遇小草即旋避之,亦可谓醇矣。
鹑,大如雏,头细而无尾,毛有斑点。其性畏寒,其在田野则群飞,昼则草伏。
鷃,不水处,可谓安宁自如矣,故亦称鸋。庄子所谓腾跃不过数仞,不翔蓬蒿之间者也。张华注禽经谓之篱鷃,则此。鹌则鷃音之转也。
鷃,候鸟也。常晨鸣如,趋民取麦,行者以为候。春秋运斗枢云:“立春雨水,鹌鹑鸣,是矣。”
鹌与鹑,雨物也。形状相似,俱黑色,但无斑者为鹌也,今人总以为鹌鹑名之。”
鹌鹑,在古籍见诸多异名:
- 鴽 尔雅释鸟:“鴽,鴾母。”
- 鹌 大戴礼记:“鴽,鹌也。”
- 汉代郑庚成撰礼记注:“鴽,谓之(音安)。”
- 母礼记注:“鴽,鴾母(音谋母)。”
- 牟无 礼记注:“鴾母,舍人云,母作无,谓牟无也。”
- 老扈 汉代蔡邕撰独断,注云:“老扈,鷃也。”
- 鷃鷃 汉代贾陆撰左传注:“老扈,鷃鷃也。”
- 鶛 晋代郭璞撰尔雅注:“鹑,其雄名鶛(音皆)。”
- 痺 尔雅注:“鹑,其牝名痺(音卑)。”
- 鳼 尔雅注:“鹑之子雏,名鳼(音文)。”
- 鸋 尔雅注:“鴽之子雏,名鸋(音宁)。”
- 鹩 宋化邢昉撰尔雅疏:“鹑,一名鹩。”
- 禽经注:“鹩(音如),关东谓之鹑。”
- 循 禽经注:“鴽,蜀陇谓之循。”
- 篱鷃 禽经注:“鷃,篱鷃也。”
- 鷃雀 禽经注:“鷃雀,鷃也。”
- 鷃 明代洪武中撰正韵:“鷃(音晏),一名鹌。”
- 罗 本草纲目:“鹑,其卵初生谓之罗。”
- 早秋 本草纲目:“鹑,至秋初谓之早秋。”
- 白唐 本草纲目:“鹑,中秋以后谓之白唐。”
鹌鹑为候鸟,古人也知道,但不详其迁移习性,月明夜移徙现象。尤其对于平时不高飞翱翔以及笨重的体形等不敢相信它们能远飞,故以化生解说,见于诸多记载。战国魏襄王墓出土之竹简汲冢周书曰:“清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田鼠不化鴽,国多贪残。”
战国列御寇撰列子天瑞篇亦曰:“田鼠之为鹑也。”
礼记月令篇曰:“季春之月,田鼠化为鴽。”
汉代戴德整理大戴记云:“田鼠化为鴽。鴽,鹌也,变而之善,故尽其辞也。鴽为鼠,变而之不善,故不尽其辞也。”
本草纲目亦一则,几乎为杜撰,曰:“鹑,始由虾蟆海鱼所化,终即自卵生,故有斑而四时常有焉。鷃也,始由鼠化,终复为鼠,故无斑而夏有冬无焉。本原既殊,性疗当别,何可混邪。”
鹌鹑,非繁殖期和迁徙群栖群飞。但繁殖期雄鸟有相斗习性,尤其在笼里尤甚,禽经曰:“鴽,鹑。野则义,豢则搏。”
在台湾另有分布小鹌鹑Coturnix chinensis(鸟类网注:学名现调整为蓝胸鹑,Excalfactoria chinensis,King Quail),为很可爱小鸟。全长13.5公分,腮、喉部黑白斑纹分明。夜半鸣声响亮,因名五更。清乾隆年间,董天工撰台海见闻录(公元1753年)有如下记载:
“五鸣,一名五更,大如鹌鹑。雄者项下有黑白文,如太极图。每漏下一鼓,即鸣三五声。土番曰:“标标”,以其音相似也。
诸罗(今之嘉义)陈司训绳诗:“标标引嗉自呼名,太极平分似绘成,二十五声随漏滴,底须侵晓候鸣。””
外双溪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画家李十忠所画之“野菊秋鹑”绘两只鹌鹑在花竹下漫步觅食,古代画家画鸟兽,牠们往往寓有特殊意义,如鹌鹑之鹌与安同音,如果是稻禾和鹌鹑图,禾和和,鹌和安,成为安和图。
鹌鹑Coturni xcoturnix,雄鸟夏羽头顶黑色,各羽缘赤褐色,头中央线淡软皮色,脸部暗砖红色。肩、背及腰有V字形赤白色斑、翼褐色。眼前及眉斑白色,上胸褐赤色,有白色纵斑,以下褐黄色,冬羽,脸与喉部较淡色。雌鸟全年羽色和雄鸟冬羽相近似。本草纲目所云:“无斑者为鹌”为杜撰。
分布于亚、非、欧三洲,在中国繁殖于东北、蒙古、新疆、,秋冬季遍布全国。据黑田(1933)曰:“鹌鹑,秋季迁徙时在南汉州高梁园捕获很多;为主要猎鸟。10月初旬在旅顺清早市场每天交易达900只。秋季猎期大约捕获28,000只。”
鹌鹑
科别:雉科
学名:Coturnix
英文:Quails.
【来源】《鸟与史料》【作者】周镇/台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