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山海经海内经作孔鸟,曰:“南方多孔鸟”
清代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云:“孔鸟,孔雀也。孔雀尾长六七尺,绿色,有华彩。”
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亦曰:“孔雀,一作越鸟。”
古籍真珠船有如下记录:“李昉慕白居易,园内畜五禽,皆以客名。孔雀,曰南客。”
在诸古籍中见孔雀之生态、形态。宋代陆佃撰埤雅曰:“孔雀,尾多变色,或红或黄,喻如云霞,其色无定。人拍其尾则舞。尾有金翠,五年而后成。始生三年金翠尚小,初春乃生,三四月后复凋,与花萼俱衰荣,雌者不冠,尾短,无金翠。人采其尾以饰扇。
性颇忌,自矜其尾,虽驯养已,久遇妇人童子服锦采者,必逐而啄之。”
宋代罗愿撰尔雅翼叙述曰:“孔雀,生南海。盖鸾凤之亚。尾凡五而后成,长六七尺,展开如车轮,金翠煜然。始春而生,至二三复凋,与花俱荣衰。羽属之最华辉者。”
宋代房千里撰南方异物志有如下记录:
“孔雀,交趾雷罗诸州甚多。生高山乔木之上。大如雁,高三四尺,不减于鹤,细颈隆背,头裁三毛,长寸许。数十群飞,妻游冈陵,晨则鸣声相和,其声曰:都护。雌者尾短,无金翠。雄者三年尾尚小,五年乃长二三尺。夏则脱毛,至春复生。自背至尾有图文,五色金翠,相绕如钱,自爱其尾,山栖必先择置尾之地。雨则尾重不能高飞。南人因往捕之,或暗伺其过,生断其尾,以为方物,若回顾则金翠顿减矣。山人养其雏为媒,或探其卵鸡伏出之。饲以猪肠生菜之属。闻人拍手歌则舞之,其性,见采服者必啄之。”
古籍南中志曰:“云南郡有上方下方夷出孔雀,常以二月来翔,月余而去。”
桂海禽志云:“孔雀,生高山乔木之上,人探其雏育之。喜卧沙中,以沙自浴,呴呴甚适,雄者尾长数尺。生三年尾始长,岁一脱尾夏秋复生羽,不可近目损人。饲以猪肠及生菜,惟不食菘。”
孔雀尾羽末段有美丽的眼状斑,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一书曰:
“孔雀,尾端一寸,名珠毛。”
孔雀,有两种。孔鸟、南客和越鸟为绿孔雀Pavo muticus。今一般饲养的,俗呼印度孔雀Pavo cristatus。
孔雀(绿孔雀)雄鸟体长约150公分;尾屏长155~158公分;全长达230公分。通体具金属光辉之翠蓝绿色,下背闪着紫铜色反光。后头有向前方之尖狭绿色冠羽。尾屏华丽无比。雌鸟全长106~116公分。无尾屏。背面浓褐色,其余部份和雄鸟相同,惟不及雄鸟艷丽。
孔雀,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亦见于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爪哇等。
在云南地方,栖居于海拔2,000公尺以下开阔的稀树草原,或生长有灌丛、竹籔或针、阔叶等树木的开阔高原地带,尤喜在靠近溪河沿岸,不见于郁密潮湿的原始森林内。
性杂食,嗜吃果实,也吃稻谷和芽苗、草籽,以及昆虫、小动物等。
繁殖于灌木丛、竹籔或高茎草丛间,在地上挖成凹巢,产4~8个卵,卵壳乳白,不具斑点,孵卵由雌鸟负责,经27~30天,才孵出。
印度孔雀,分布于印度、阿萨姆以及鍚兰,因而名。
白孔雀为纯粹的家禽,为印度孔雀之白变种,以人工育成的固定品种。
孔雀
科别:雉科
学名:Pavo
英文:Peafouls.
【来源】《鸟与史料》【作者】周镇/台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