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鹎(白头翁,Pycnonotus sinensis)

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又名:白头翁,我国的特有种。雌雄同色,体长约18厘米。头黑枕白,背面黄绿,胸部大都灰褐,腹面白色。幼鸟头灰褐色,背橄榄色,胸部浅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复羽灰

(Pycnonotus sinensis),又名:,我国的特有种。

白头鹎(白头翁,Pycnonotus sinensis)

雌雄同色,体长约18厘米。头黑枕白,背面黄绿,胸部大都灰褐,腹面白色。幼鸟头灰褐色,背橄榄色,胸部浅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复羽灰白。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雀形目、鹎科、鹎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头后的白色羽毛是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因此得来。白头鹎不仅是自然界的常见鸟,在画中也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宋朝皇帝宋徽宗所作的“腊梅山禽”,画的就是一对白头翁栖息在腊梅之上,诗曰“山禽矜逸态,梅粉弄清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漫步于我们的城市,只要稍加留意,无论是在我们屋前屋后、公园、校园及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或是郊外村落周围的农田旷野,山林灌丛都经常可以见到它们3-5只结伴成群,发出清晰嘹亮,音韵多变的鸣声。在灌木和小树枝间跳跃,飞翔,啄食果实。或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高处,饲机飞捕过往的昆虫,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和其它鸟类习性不同,白头鹎性格活泼好动、且喜欢与人类接近,在万石植物园,南普陀等某些地方它们甚至比麻雀的胆子还大大,会主动地接受人类的投食,在靠近人两米左右内的范围内活动。

通过观察,在野外,白头鹎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其它鸟类。究其原因,与其食性有很大关系——白头鹎食性极广杂,春夏繁殖季节以食昆虫为主,秋冬则以果实、种子为食,如女贞、樟、苦楝、西红柿等,偶而也会吃嫩树叶,甚至我们掉到地上的饼干、面包、破西瓜等,它们也会抢着吃。而厦门地带性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皆有绽开的花朵和累累的果实,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繁育后代的条件.

白头鹎较强的繁殖能力,是其保持族群庞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每年的3月至8月间是白头鹎的繁殖季节.对繁殖条件的选择,白头鹎远没有其它鸟类的苛刻.无论在城镇屋顶的齐腰高的盆景、田园的瓜藤架、还是主干道两旁的芒果树、小叶榕等行道树,都有白头鹎繁殖的记录。几根草茎、杂叶、芦苇、草穗及少量细根、石松,内垫以细柔的杂草,就可以构成一个深杯状巢,就是它们舒适的育婴房。在食物充沛的条件下,白头鹎一年甚至可以产卵两次.

白头鹎一直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由于白头鹎具广食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且种群优势非常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白头鹎类近年来一直都有往北方扩张的趋势。在我国甘肃东南部和陕西南部及郑州地区曾有过零星关于的白头鹎的记录,据说今年在北京也曾记录到了它们的身影,并且可以肯定不是逃逸的笼鸟,应是向北扩张分布的结果.

虽然,白头鹎的族群数量较大,但因其性情活泼,羽色较美,鸣声悦耳,性不惧人,较易驯养,因此也不幸成为我国南方著名的笼鸟,其生存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在笼养鸟类盛行的地方,随着画眉鸟数量的逐渐减少,白头鹎将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捕捉的下一个目标.因此,要保持其族群数量相对稳定的力量,还需依靠市民爰鸟护鸟意识的提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