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国外的鸡和冒牌的鸡

秧鸡,麝雉,蓝孔雀,家鸡,鹑松鸡,吐绶鸡,火鸡,林鹑,齿鹑,珠鸡,凤冠雉,冢雉,雉鸡,三趾鹑,拟鹑,麦鸡,沙鸡,鹤鸵,食火鸡,水鸡,骨顶鸡,紫水鸡,巨水鸡……,哈哈,哪些才是真正的“鸡”呢?且听作者给

秧鸡,麝雉,蓝孔雀,家鸡,鹑松鸡,吐绶鸡,火鸡,林鹑,齿鹑,珠鸡,凤冠雉,冢雉,雉鸡,三趾鹑,拟鹑,麦鸡,沙鸡,鹤鸵,食火鸡,水鸡,骨顶鸡,紫水鸡,巨水鸡……,哈哈,哪些才是真正的“鸡”呢?且听作者给你一一道来:聊聊国外的鸡和冒牌的鸡

鸡形目bird雉鸡类的分布中心,拥有很多珍稀种类,在鸡年来临之际,介绍我国的雉鸡类的文章相信是不少的,估计很多杂志上也推出了“鸡年说鸡”的专题。我现在则逆着大势,写一下国外的雉鸡类和那些名字是鸡但是并非雉鸡类的鸟类。鸡形目的成员,国际雉类学会的研究内容也是鸡形目成员。在Sibley等人根据DNA杂交技术进行的新的分类体系中(《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采用的就是这个分类),传统的鸡形目被分成了鸡形目和凤冠雉目,这两个目又合称鸡总目。雉科、凤冠雉科、松鸡科、雉科、火鸡科和珠鸡科。雉科是其中最大的一科,也是唯一遍及南极之外的各个大陆的一科,不过现在基本上一致把过去雉科中的分布于美洲的齿鹑类单提出来成为齿鹑科,这样雉科就是编辑旧大陆的一科,而不存在于新大陆,我国则是雉科的分布中心地区。在Sibley的分类体系中,冢雉科和凤冠雉科组成了凤冠雉目,其它雉鸡类留在鸡形目,而松鸡科和火鸡科被并入了雉科,这样鸡形目就包括雉科、珠鸡科和齿鹑科3个科,根据这个分类,我国就只有雉科一个科的成员了。这里按照郑先生在《世界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的分类方法,雉鸡类都属于鸡形目,下分为7个科,每个科的具体种类也依据《名录》。这7个科中除了雉科和松鸡科之外,我国都不产,都是国外的鸡的介绍范围,不过雉科和松鸡科也有一些产于国外的类型,也在介绍范围内。美洲还有一种分类地位有争议的鸟--麝雉,有人将其分入雉鸡类,也有人认为是杜鹃一类的,或者是自成一类。认为麝雉属于雉鸡一类的并非主导意见,所以这里按照冒牌的鸡来处理。雉科的成员。冢雉这个名字来自于其独特的孵化行为。冢雉类建一个巨大的土冢(最大的直径达11米,高达5米),把卵埋在土冢中,靠阳光照射的热量、火山灰的热量或者腐殖质发酵产生的热量来孵化,而不靠亲鸟的的体温来孵化。冢雉类的雏鸟属于“超早成”,孵出来后便能独立生活。这种孵化方式颇有些类似爬行动物靠阳光照射来孵化的方式,而有别于所有其它鸟类。

凤冠雉科和冢雉科类似,也是一个主要分布于雨林地带的科,其分布区基本限于拉丁美洲(其中分布最北的纯色小冠雉分布到了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南部),其成员都是大中型的雉鸡类,种类多达50种,是雉鸡类的第二大科。凤冠雉科成员除了小冠雉属主要分布于较干旱的低矮林地之外,其它成员均分布于湿润的森林地带,小冠雉类也是凤冠雉类中体形最小的成员。与其分布区相适应,凤冠雉科的成员是雉鸡类中树栖性最强的,主要在树上活动而不是在地上活动,善于在树枝间爬来爬去,这和其它雉鸡类明显不同。生活于密林中的凤冠雉类的绝大多数成员人们都所知甚少,不过有些种类特别是凤冠雉属的一些成员经常被动物园饲养,比如北京动物园就饲养了大凤冠雉。大凤冠雉是体型很大的雉鸡类,也是凤冠雉中体型最大的成员,其雌雄鸟体色不同(凤冠雉类大多数成员雌雄体色相色)。凤冠雉类的成员大多数有洪亮的叫声,这样的叫声有助于它们在茂密的森林中互相交流。很多凤冠雉类的英文名字都是来自于其叫声,比如说小冠雉的英文名Chachalaca就是来自于类似Cha-Cha-La-Ca的叫声。和冢雉类相似,凤冠雉类的雏鸟也非常早成,孵出后不久就可以在树枝间爬行,几天之后就能飞行了。珠鸡的全称就是黑非洲的鸡的意思,这个名字很恰当的反映了其分布地区家禽从而带到世界各地。

火鸡科又称吐绶鸡科,仅包括火鸡(吐绶鸡)和眼斑火鸡(眼斑吐绶鸡)两种。前者分布于美国、墨西哥以及加拿大南部,后者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和伯利兹、危地马拉一带。火鸡因为已经成功驯化成了家禽(据推测可能最早是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驯化的),可能现在是雉鸡类中除了家鸡以外大家最熟悉的了,火鸡可能也是所有家禽中除了家鸡之外被人食用最多的(家鸭主要是中国人吃的多,西方人不怎么吃家鸭,但是经常吃火鸡)。火鸡巨大的体型、裸露而带有肉垂的头部和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羽毛使其不会被认错。野生的火鸡生活于森林中,不过更喜欢出没在森林的边缘地带。火鸡在美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第一批英国移民落脚北美洲的时候,因为饥寒交迫几乎无法生存下去,而好心的印第安人为他们送来了火鸡,是移民能在北美洲得以生存下去。美国的感恩节就因此而来斑尾榛鸡还是我国特有的。由于主要是介绍国外的雉鸡类,所以这里主要就介绍几种分布限于北美洲的种类。北美洲最有特色的松鸡类是艾草松鸡和几种草原松鸡(草原榛鸡)花尾榛鸡和斑尾榛鸡是同类,本身有红尾和灰尾两种不同的色型。雄性披肩榛鸡在炫耀的时候尾羽也是竖立成扇面形,样子和火鸡的尾羽非常相似。孔雀可以被视为其中的极品。秧鸡科。秧鸡科多达133种,其种类仅次于真正鸡类的最大科雉科。秧鸡类的分布特别广泛,几乎遍及出了南极之外的世界各地,甚至占据了很多偏远的岛屿。在一些偏远的岛屿上,不少种类的秧鸡失去了飞行能力,成为只能在地面行走的“走地鸡”。很多分布于偏远岛屿的秧鸡类的分布范围只限于一个小岛,属于世界上分布最狭窄的鸟类之一,如冲绳秧鸡、关岛秧鸡、豪岛秧鸡等。这些分布于岛屿的秧鸡类特别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干扰,现在有不少种类的岛屿秧鸡已经灭绝,另外还有很多种类濒于灭绝或者刚从灭绝的边缘拯救回来。豪岛秧鸡曾经因为来外的野猪的捕食而只剩下3对,后来经过人工救助才得以免于灭绝。相反,有些秧鸡类则属于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鸟类之列,比如黑水鸡在澳洲之外的各个大陆都能见到,只是在澳洲被其近亲乌水鸡(暗色水鸡)所取代。大多数的秧鸡类属于性格隐匿的鸟类,栖息在近水的茂密植物中,很少会出现的开阔地区,遇到危险也是隐藏起来,多在夜间或者晨昏活动。但是有些种类经常在水上游泳,出现在开阔水域,有时候也出现在开阔的陆地上,在白天活动。骨顶鸡类是秧鸡类中水性最好的,因为头上有个额甲(即骨顶)而得名,脚上有瓣蹼来协助游泳,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上度过。多数种类的骨顶鸡都分布于美洲特别是南美洲,不过大家最熟悉的种类白骨顶则是分布于旧大陆。白骨顶在美洲以外的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而且在其分布的很多地方都是仅有的一种骨顶鸡。在非洲,白骨顶只见于部分地区,另一种红瘤白骨顶才是非洲主要的骨顶鸡。紫水鸡为代表,体型通常较大,身体颜色以蓝色、紫色、青色为主,除了紫水鸡之外,比较著名的代表还包括新西兰的泰卡鸡和美洲的紫青水鸡等。泰卡鸡又称巨水鸡,是秧鸡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已经失去了飞翔能力。泰卡鸡曾经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但是后来又重新被发现。另一类水鸡以黑水鸡为代表,通向体型较小,以黑色或者深褐色等深颜色为主。水鸡类的头上也有个额甲,和骨顶鸡颇为相似,黑水鸡头上的额甲是红色的,也被俗称为红骨顶,其它水鸡的额甲也是红色或者以红色为主。水雉科成员多为一雌多雄制,类似三趾鹑类,雌鸟更加漂亮一些。麦鸡属的24种麦鸡。非洲是麦鸡的大本营,拥有超过半数的种类,其中很多种都是非洲特有的,凤头麦鸡,这也是所有麦鸡中分布最北的一种,所以其英文名字是Northern Lapwing。除了麦鸡属之外,澳洲的红膝鸻也被翻译成红膝麦鸡,这也是一个可算可不算的冒牌鸡了。鹬科成员并没有中文名和鸡有关的,但是丘鹬的英文名是Woodcock,是林中的公鸡的意思,这就和鸡有关了。丘鹬共有7种,其中除了我国的丘鹬分布于欧亚大陆各地,小丘鹬分布于美洲之外,其它种类均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岛屿上,最北到达琉球群岛。丘鹬的习性和鹬科的其它成员有所不同,为夜行性的森林鸟类而并非出没于湿地中。鹤鸵,这类鸟无论中文名和英文名都和鸡无关,但是它们的中文旧名是食火鸡,这就可以算是冒牌的鸡了。在各种冒牌的鸡中,食火鸡可算是个巨无霸了,因为它们和其近亲鸸鹋同为仅次于非洲鸵鸟的第二号大鸟。鹤鸵共有3种,均产于新几内亚岛和附近地区,单垂鹤鸵分布于岛的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双垂鹤鸵分布于岛的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侏鹤鸵则分布于中央的山地。双垂鹤鸵除了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南部之外,还分布于一些周边岛屿以及澳洲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澳洲的热带雨林远比鹤鸵的其它分布区易于进入,澳洲的双垂鹤鸵也就成了人们了解最多的鹤鸵了。鹤鸵以“杀人鸟”而著名,因为其脚趾上又一个很长的象短剑一样的爪子,如果被激怒,鹤鸵强壮的后肢配合上锋利的爪子将成为很厉害的武器。鹤鸵虽然拥有强大的武器,但是本身是一种害羞的鸟类,通常躲藏在茂密的森林中而很少路面。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凯恩斯市以南82公里处的Mission Beach据说是世界上最容易见到野生鹤鸵的地方,在早上沿着林中小径从海滩向林中走几公里就有可能见到鹤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