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光/北京科普之窗
“反鸟”从字面上理解或猜测,可略知是一种鸟,但若具体了解其究竟,却很难说出到底是什么鸟?因为,对于现生鸟类而言,人们常常是按照生态习性或类型、体色等特征进行命名,而古鸟类则是根据产地或人的姓氏来命名,类似情形仅从鸟类的名称上便能反映出鸟类的一些身份信息。对于“反鸟”却全然不知,根本让人无从发挥想象,这些不仅是非专业人士的真实心得,就是专业人士恐怕也得钻研一番,才会有所知晓。鉴于此,写作本文。
实际上,“反鸟”一词的出现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在1981年,由英国的鸟类学家沃克(Walker C.A.)研究了发现于南美阿根廷萨尔塔(Salta)省伊不瑞特(Elbret)地区的一批白垩纪晚期的鸟类化石骨骼堆积物,最后根据这些鸟类骨骼保留进行形态比较,于是将这批鸟类化石材料命名为“反鸟”。反鸟一名的得来最主要依据是组成肩带骨骼的关节组合与现生鸟类相比凸凹情况正好相反,即反鸟肩胛骨上的乌喙骨面是突出的关节头,而与其相关节的乌喙骨上的肩胛骨面是凹面,共同组成的肱骨关节面向下;现生鸟类肩带骨骼的组合恰好与之相反,肱骨关节面向上;而稍微早些的侏罗纪晚期始祖鸟的肩带组合比较相似于反鸟,但存在明显的区别。上述反鸟的这些形态特点无法归入当时已经存在的三个鸟类亚纲(始祖鸟亚纲、齿鸟亚纲和今鸟亚纲),于是单独命名,并且这一特点也成为确立反鸟类的主要鉴别特征,同时还不断利用这一特点进行了系列鸟类的归属判断。起初的反鸟仅特指阿根廷发现的白垩纪晚期的一种鸟,但后来由于发现了很多具有类似形态的鸟类,可以组成一个分类单元,于是反鸟就作为分类系统较庞大的反鸟亚纲出现。如在蒙古发现的晚白垩世的戈壁鸟,在墨西哥晚白垩世出土的Alexornis,以及在澳大利亚、西班牙和中国等国家相继也发现白垩纪早期的反鸟材料,不同地域反鸟类的不断发现,从此使其足迹的地理分布不仅遍及美洲、欧洲、亚洲和澳洲,成为中生代时期古鸟类分布范围较宽泛的一大类群,而且演化的地质历史时期也从白垩纪早期延续到白垩纪晚期。至于反鸟类为什么在中生代末期灭绝,来去如此匆匆,至今也是个谜。从反鸟类化石的材料分析,多数学者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反鸟类是白垩纪出现的一类相对原始且十分特化的鸟类,这些决定或造就了反鸟只能是一位过客。
图1:反鸟类的肩带形态
图2:今鸟类(包括现生鸟)的肩带形态
图3:始祖鸟的肩带形态
图4:澳大利亚的曙光侏反鸟复原图
起初在阿根廷发现的反鸟化石完全脱离了岩石,骨骼属于分散保存,对标本的观察相对要立体和详细,但化石的保留不仅骨骼数量不完整,而且关节的连贯性也很差,初步断定有前肢的肱骨、肩带以及后肢部分骨骼和腰带。而西班牙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发现三件不同的反鸟化石,材料也不尽完整。澳大利亚的侏反鸟是仅有一根胫跗骨材料。总之,早期的反鸟类材料保存不甚理想,研究时需要加强材料对比和分析。可幸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辽宁西部地区发现了华夏鸟、波罗赤鸟以及中国鸟,之后还不断在热河生物群找到了始反鸟、长翼鸟、原羽鸟、细弱鸟、长嘴鸟等反鸟分子,至此使我们对反鸟类的了解超过了其他任何鸟类。连闻名世界的“热河生物群”中的鸟类组成,也几乎有一多半是属于反鸟类。
图5:墨西哥晚白垩世反鸟复原图
图6:中国最早发现的反鸟化石——燕都华夏鸟
图7:中国早期影响较大的反鸟——三塔中国鸟
图8:近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完整反鸟——丰宁原羽鸟
反鸟类也是中生代十分重要的鸟类,对于认识鸟类的早期演化有重要的决定意义。由于反鸟是出现在白垩纪早期一支比较特化的鸟类,再加上反鸟类因对栖树和飞行功能的极度适应,在很短促的时间里,就已经完成了身体由大到小的变化,而且在当时的鸟类群落中,反鸟类是飞行能力最强的一种类型。当其他鸟类还在为飞行而进行爬树和短距离滑翔的反复锻炼时,反鸟就已是体态轻盈的善于飞行鸟类。反鸟类飞行能力的不断加强使得白垩纪晚期的个体就逐渐开始变大,但是好景不长,也就是在这时反鸟就从演化迅速的鸟类世界中消失了。是进化至此的必然结果,还是其他因素使然,一切都只有停留在无尽的遐想中。从此,在全世界白垩纪晚期的地层记录中,又自然地增添了一群白垩纪的飞天“精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