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又叫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鸡形目鸟类。
白鹇(silver pheasant)体长58~119厘米,体重2~8公斤,雄性比雌性略大,属于大型鸡类,雌雄异色:雄鸟的冠和下体呈蓝黑色,带有金属光泽,面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尾均为白色,双足鲜红,雌鸟全身棕褐色。
白鹇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森林地带,集群活动,每群5~20只不等,白天躲在灌木丛中休息,夜晚栖宿在树枝上,晨昏活动,食物包括各种昆虫、浆果、种子、嫩叶及苔藓。
白鹇每年4月交配繁殖,婚姻方式为一夫多妻制,雄鸟于茂密的灌木丛中临地营巢,雌鸟每窝产卵4~6枚,卵呈棕褐色,孵化期约24~26天,幼雏2岁左右性成熟,寿命12~17年。
白鹇广泛分布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共分化为14个亚种,我国有8个,其中5种为独有物种,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南部各省。
白鹇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观赏鸟,很早就出现在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清朝政府甚至把白鹇的形象用作官员的服饰以区别等级。
以白鹇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两幅名画:一幅是"明四家"(文征明、沈周、仇英、汪肇)之一汪肇的《柳禽白鹇图》,用笔细腻,形象生动:
另外一幅是清代宫廷画家禹之鼎的《放鹇图》,这件宝贝除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画家的高超技法外,其更高的艺术价值在于作品内容取材于作者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这个人很有名,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最佳评论就是他的"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的名作《将至桐城》,清晰地体现出诗人超然出世的浪漫主义情怀:
将至桐城
清 王士祯
溪路行将尽, 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 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 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 安得一追攀?
栖息地的丧失导致野生白鹇日渐稀少,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人工饲养成绩斐然,因为白鹇早在18世纪就已经传入欧洲各国,许多国家的动物园和禽类饲养场都拥有这种美丽的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