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鲣鸟的“敌人”与“朋友”——尽管东岛是红脚鲣鸟的天堂,但它们的生存环境仍十分险恶,其生长过程亦非常脆弱。幼鸟从出壳到独立生活需要8-9个月的时间。在海洋鱼类资源日益稀少的情况下,如果成鸟没有足够的食物哺育幼鸟,幼鸟的死亡率则会提高。
【作者】碧海银沙
(各位朋友:本专题图片降低了像素,因此画质欠佳。此专题已经刊登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第11期,有兴趣的朋友可在那看到质量更好的图片)
(清早出飞觅食的鲣鸟群)
此外,强台风是红脚鲣鸟幼鸟的最大“杀手”,幼鸟一旦被刮落树下,成鸟就不会继续喂食,它们就再没有生还的可能。在通常的年份中,幼鸟的存活率不足50%。2006年12月13日至15日,14级台风“尤特”以每秒超过50米的速度正面袭击西沙,东岛几乎所有的鲣鸟鸟巢都被摧毁,幼鸟的死亡率几近100%。
其实,红脚鲣鸟生存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解放以前,日军占领西沙群岛期间,就曾在永兴岛修建房屋和设施,大量开采鸟粪,并向其本土运去数十万吨鸟肥。解放以后,广东省曾在永兴岛和东岛成立鸟肥公司,长年开采并向大陆运输鸟粪。这期间,渔民随意捕杀和食用鲣鸟、鲣鸟蛋的行为更使得鲣鸟数量锐减。50年代后期,永兴岛上曾经遮天蔽日的鲣鸟群迅速绝迹了,这与人类的大量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极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求偶中的鲣鸟)
(鲣鸟相亲相爱的画面)
近年来,东岛红脚鲣鸟数量呈稳定趋势,这与西沙驻军倡导环境保护是密切相关的。目前,东岛驻守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支守备部队。他们在完成守岛、建岛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保护鲣鸟的职责。由于他们的存在,渔民不能随意登岛破坏鸟类资源。官兵们还经常协助鸟类专家开展科学研究。有些战士长期向专家提供观察数据,拍摄图片,帮助研究人员统计数据资料,成为自学成才的海岛“鸟博士”,他们是东岛鲣鸟的“守护神”。战士李长寿从2003年开始,就伴随专家进行研究。他定期在电话中向专家报告鲣鸟种群的变化情况,并掌握了利用样方统计鲣鸟数量、为鲣鸟上环志等方法。对鲣鸟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亦了如指掌。
西沙群岛的开发、开放是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在开发、开放的同时保护好我国唯一的红脚鲣鸟种群,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但愿决策者和南海渔民不再为了那一点点眼前利益而毁及这些精灵,为西沙海天留下这一份不可复制的灵动和美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