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鸭雄鸟繁殖羽头和颈深栗色,自眼周往后有一宽阔的具有光泽的绿色带斑,经耳区向下与另一侧的相连于后颈基部。自嘴角至眼有一窄的浅棕白色细纹在眼前分别向眼后绿色带斑上下缘延伸,在头侧栗色和绿色之间形成一条醒目的分界线。上背和两肩的大部分,以及两胁均为黑白相间的虫蠹状细斑;下背和腰暗褐色,羽缘较淡;尾上覆羽黑褐色,具浅棕色羽缘;尾羽也为黑褐色,但较为深暗;肩羽外侧乳白色或淡黄色,外侧具绒黑色羽缘;两翅表面大都为暗灰褐色;大覆羽具浅棕色或白色端斑;次级飞羽外侧数枚外侧绒黑色,内侧数枚外侧为金属翠绿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绿色翼镜;最内一枚外侧灰白色,具宽阔的绒黑色边缘;次级飞羽具白色或灰白色端斑,与大覆羽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二道明显的白色带,分别位于翼镜的前后缘。下体棕白色,胸部满杂以黑色小圆点,两胁具黑白相间的虫蠹状细斑,下腹也微具暗褐色虫蠹状细斑;尾下覆羽两侧前端为绒黑色,后部为乳黄色,中央尾下覆羽绒黑色。非繁殖羽似雌鸟,但翼镜前缘白色部分较宽。
雌鸟上体暗褐色,具棕色或棕白色羽缘;下体白色或棕白色,杂以褐色斑点。下腹和两胁具暗褐色斑点。翼镜较雄鸟为小,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色羽轴纹。
虹膜淡褐色,嘴黑色,跗跖棕褐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205—380克,雌性238—398克;翅长雄性338—470毫米,雌性306一440毫米;嘴峰雄性31一39毫米,雌性32—38毫米;翼雄性163一195毫米,雌性160—187毫米;尾雄性74一90毫米,雌性65—95毫米;跗跖雄性27—39毫米,雌性25—35毫米。
绿翅鸭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在我国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主要繁殖于新疆天山、东北北部和中部。越冬在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
绿翅鸭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开阔而水生植物茂盛,且少干扰的中小型湖泊和各种水塘中。非繁殖期则喜欢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江河、河口、港湾、沙洲、沼泽和沿海地带。喜集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常集成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活动。飞行疾速,敏捷而有力。两翼鼓动快而且声响很大。飞行时头向前伸直,常成直线或“V”字队形飞行。在水面起飞甚为灵巧.有时冲天直上,有时煽动两翅在水而掠过一段距离后才从水中升起。游泳也很好,但在陆地上行走时显得有些笨拙。
绿翅鸭在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是水生植物种子和嫩叶,有时也到附近农田觅食收获后散落在地上的谷粒。其他季节除吃桃物性食物外,也吃螺、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多在清晨和黄昏觅食,有时晚上和白天也觅食。每日觅食时间较长。休息多在水边地上或沙洲和湖中小岛上。
绿翅鸭一龄时性成熟,但不都能参与紧殖。有的直到笫二龄时才开始繁殖。对的形成多数在冬季越冬期间,也有少数在春季迁徙路上才形成对。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或附近草丛和灌木丛中地上。巢极为隐蔽,通常为一凹坑,内垫有少许干草、四周围以绒羽。每窝产卵8一11枚。卵白色或淡黄白色。大小为41—49×30一35毫米,重25—30克。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孵卵开始即离开雌鸟到安静地区换羽。孵化期21一23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和游泳。在雌鸟带领下经过30多天生活即能飞翔。
绿翅鸭每年3月初开始从我国南方越冬地往北迁徙,3月中下旬到4月中旬大量出现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迁徙时常呈4O一50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活动和迁飞。飞行时常排成一条线或“V”字形。飞行疾速,两翅鼓动甚快,常常发出“呼呼”的鼓翼声。秋季迁徙开始于9月初至9月中旬,9月中下旬到达长江流域,1O月初到达广东沿海一带。迁徙高峰期在9月末至10月末。少数个体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
绿翅鸭在我国曾经是相当丰富的,不仅分布广,数量也极为庞大,但近来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