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鸟类建筑师之二
鸟类多种多样,鸣禽雀形目进化度最高,即使相对原始的鸣禽如阔嘴鸟科的银胸丝冠鸟(见下图),游禽类雁鸭较为低等,原禽的鸠鸽较原始,筑巢非常简单。游禽不少建立浮巢,一些水鸟如潜鸟目的潜鸟(见下图红喉潜鸟)既擅长潜水又不失去飞翔能力,但在陆地上走路则很笨拙,不过这些奇特的鸟儿还是回在岛上或水边的沼泽地营巢。
筑巢可千变万化,拟巢、木洞、土洞、唾液巢、叶巢等等,一些鸟儿筑巢很奇特,如著名的冢雉科的冢雉类就会建巢并利用自然的力量孵卵,而拟地鸦等一些高原小鸟学会鼠鸟同穴。
丛冢雉:雨林发明家
类
别:原禽 科
属:鸡形目冢雉科冢雉属
美丽指数:★ 产
地:澳洲
濒危指数:渐危
如果说秃鹫、金雕、白鹳等大型鸟类建造的巢穴以庞大重量著称,虽技术含量不算太高,不过如此惊人的巨巢,也算是另类的鸟类建筑师。大自然还有一族高明的鸟,筑巢方式也很特别,冢雉科的冢雉就会利用大自然孵卵,简直称得上天才,拟地鸦、雪雀会打洞,都很奇特,也可称作另类鸟类建筑师。
丛冢雉,为鸡形目冢雉科丛冢雉属的鸟类,该科有7属12种,如橙足塚雉(见上图)、冠塚雉(见上图),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
冢雉科分为3个生态组:冢雉组,小型、暗色、短尾,多为岛栖型,包括冢雉属3种、摩鹿加冢雉、苏拉冢雉,其中印尼的苏拉冢雉(见上图)善于利用火山活动产生的热来孵卵,绝对是很另类的雉鸡。雨林冢雉组,体型较大,包括丛冢雉、营冢雉属3种、肉垂冢雉属2种,如马来西亚冢雉(见上图)。
眼斑冢雉(见上图)是冢雉种比较著名的种类,长相跟雉科的孔雀眼斑雉(见上图)略为相似,体长65厘米,善于挖掘洞穴孵卵,坑深1米,坑口直径达4.5米,不停堆积树叶,直到高出地面1.2米,堆的直径达3~4米,依靠树叶堆里的树叶腐烂发酵产生的热量来孵卵。
丛冢雉,是冢雉科丛冢雉属的代表性鸟种,也较常见,该科体大如鸡;嘴呈圆锥状;头部大多无羽,皮肤裸露,现黄或红色;雌雄羽色相近,均以黑褐色为主;趾强大。
丛冢雉,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东北部,体型修长,类似雉类的鸟,颈部细而裸露、并悬垂着一堆多皱的皮褶(颈部肉垂)。
丛冢雉营巢习性特殊,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有腐植质的堆积中、沙土上和火山灰上,借自然热力进行孵化,故名营冢雉。
普通冢雉(见上图)体长38厘米,体羽大都黑色。枕部具短羽冠。头顶和上背淡灰色;翅、下背、腰和尾上复羽褐色;颏、喉和下体黑色沾灰,腹部沾褐色。雨林冢雉(见上图)体长35厘米,上体暗黑褐色,下体暗灰而具白色阔边;头、颈裸露部分粉红色,具稀疏黑褐色状羽,肉垂黄色沾红。
丛冢雉长相有点像美洲的火鸡,秃头红脸,喜欢林栖,生活于澳洲森林之中,取食昆虫、浆果和种子。
丛冢雉哺育后代的方式比较特殊,由公雉用植物和泥土建成一个巨大的育儿巢。在母雉产卵前的4个月里,公雉鸡就开始建立一个大约5米长、1米高的土包,并填入许多树叶和树枝。等土包里植物腐烂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母雉就把蛋生在土包里,借助热量蛋就能够被孵化。公雉每天都要测量一下土包里的温度是否均匀。育儿巢的温度必须保持在33℃左右。测量温度的时候,公雉把土刨开,把喙伸入土包里,用舌头或者颈上没有毛的地方感觉一下温度。如果夏天太阳暴晒,公雉就会在土包上多覆些土,这样土包里就不会太热,如果太凉,公雉就会把土包打开,让阳光晒到蛋上去。
褐背拟地鸦:穴居一族
类
别:鸣禽 科
属:雀形目鸦科拟地鸦属
美丽指数:★★★ 产
地:亚洲
濒危指数:渐危
穴居鸟类也不少见,翠鸟就是打洞高手,蜂虎也在河岸打洞,一些海雀也在周边岛屿挖洞穴居,不过有些鸟类可不用自己打洞,利用别人的洞穴,比较著名的鼠鸟同穴现象,说的是高原地区一些鸟儿与鼠类兔类同穴而居,很奇特。
我国的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鼠鸟同穴现象较常见,褐背拟地鸦、雪雀(见上图褐翅雪雀)白天进出鼠兔的洞穴。据分析,鼠兔可借助鸟类的惊鸣来报警,小鸟可利用洞穴躲避太阳的强烈辐射或暴风与冰雹。雪雀是典型的与鼠兔同穴的鸟类,如常见的麻雀科雪雀属的棕颈雪雀(见上图),息于海拔2500-4000多米的高山、草原、荒漠、裸岩。分布较广,数量颇多。
麻雀科雪雀属种类较多,黒喉雪雀(见上图)分布于中亚俄罗斯和我国北方,不常见于海拔1000-3000米,与鼠兔群关系密切,不甚常见。如白腰雪雀(见上图),炫耀飞行似百灵,以及在地面作“敲击”求偶炫耀,喜结小群枉于鼠兔群集处,栖息、营巢于鼠兔废弃的旧洞中。体长17厘米壮实且修长的白斑翅雪雀(见下图),栖于甚高海拔的冰川及融雪间的多岩山坡。
褐背拟地鸦栖息习性与雪雀相似,但跟棕背雪雀(见上图)等雪雀没有亲缘关系,其亲戚是地鸦属的地鸦类,如里海地鸦(见下图),但也跟鼠兔群同居,不过拟地鸦能自己打洞,常在寺院或住宅附近挖洞营巢,这点上较独特。
褐背拟地鸦为雀形目鸦科拟地鸦属鸟类,该属仅1中。拟地鸦顾名思义跟地鸦属的地鸦有点相似,不过地鸦属种类也很少,仅4种。除里海地鸦外,还有波斯地鸦(见上图)、白尾地鸦和黑尾地鸦。其中黑尾地鸦(见下图)是常见的种类,体长30厘米,分布于蒙古及中国西北部海拔2000-3000米处,栖于开阔多岩石的地面及灌丛,以种子及无脊椎动物为食,巢营于地面,但喜在树上停栖。
褐背拟地鸦的近亲白尾地鸦(见上图),雀形目鸦科地鸦属的小型鸦类,俗称“沙喜鹊”、“沙漠鸟”,是杂食性鸟类,是中国新疆的独有物种,目前的数量已不足7000只,是国际知名的濒危物种,栖息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褐背拟地鸦为体型甚小的沙灰色拟地鸦,体长19厘米,下体近白,眼先斑纹暗色;中央尾羽褐色,外侧尾羽黄白。幼鸟多皮黄色并具皮黄色颈环。
褐背拟地鸦叫声为细弱拖长的吱吱声,也作短促的吱吱声接以快速的哨音cheep-cheep-cheep-cheep。
褐背拟地鸦为地栖性鸟类,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活在2800-5500米的温性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环境中,高寒草甸是集中分布和栖息的地方,常栖于林线以上有稀疏矮丛的多草平原及山麓地带。喜牦牛牧场。
褐背拟地鸦性机警、活跃,行走时双脚跳跃,喜站立地表高处了望。两翼及尾抽动有力。飞行显弱且低,两翼不停地扑打。
褐背拟地鸦喜伴随放牧的畜群和牧民聚居点活动,胆量很大,会不请自到地到游人的帐篷、甚至越野车里来嬉戏、觅食。
褐背拟地鸦与雪雀合作,共同警戒,防范天敌,其喙和爪十分尖利,洞穴营巢,有时会将牧民用牦牛毛编织的厚实帐篷打穿。古籍记载的“鸟鼠同穴”,其中的“鸟”就包括褐背拟地鸦。不过,褐背拟地鸦并非利用鼠兔的洞穴,而是自行打洞。洞口位置选择在垂直断壁上距地面30-50厘米的位置,垂直断壁,即或大致平行地面向里打洞。洞直径5-8厘米不等,洞道长约100厘米,然后洞道突然膨大,内垫以纤细干草以及动物毛发等。
褐背拟地鸦每年4-7月繁殖,产卵5-7枚,卵白色。9月是褐背拟地鸦维修和营造洞穴的季节,此时会在牧民家的围墙上出现新的洞。
褐背拟地鸦是杂食性但偏肉食性的鸟类,大量捕捉昆虫,控制草原虫害有着积极意义。但灭鼠后的草场,褐背拟地鸦数量明显减少。原因可能是由于灭鼠减少了与鼠类同穴的雪雀的数量,致使发现天敌、报警和驱逐天敌时的合作者数量减,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增加了。
文章作者:左左302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