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纹鸭

罗纹鸭雄鸟繁殖羽头顶暗栗色,头和颈的两侧以及后颈冠羽铜绿色,并具紫铜色光泽。前额基处有一块白斑,眼后下缘有一新月形小白斑。上背和两胁灰白色,满布以暗褐色波状细纹,下背和腰暗褐色,尾上覆羽黑色,但居中较

雄鸟繁殖羽头顶暗栗色,头和颈的两侧以及后颈冠羽铜绿色,并具紫铜色光泽。前额基处有一块白斑,眼后下缘有一新月形小白斑。上背和两胁灰白色,满布以暗褐色波状细纹,下背和腰暗褐色,尾上覆羽黑色,但居中较耀的为灰白色;尾短,褐灰色;两肩内侧灰白色,具细窄暗褐色横斑;外侧扁羽也为灰白色,具黄白色羽缘,最外侧肩羽外侧具绒黑色端斑或近端斑。翅上覆羽大都淡灰褐色,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以及最外侧次级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先端较暗,次级飞羽先端较白;翼镜绿黑色,其前后缘均有细窄的白边;三级飞羽细长而向下弯曲,呈镰刀状,羽干白色,羽片绒黑色,外侧具白色或棕白色羽缘,内侧有时呈棕灰色而具不甚清晰的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波状细纹。颏、喉和前颈纯白色,前颈近颈基处有一黑色而具绿色光泽的领圈。其余下体白色而缀有棕灰色,胸部密布以新月形暗褐色斑,腹部满杂以黑褐色波状横斑,尾下覆羽中部绒黑色,两侧乳黄色,基部绒黑色,并重叠成束,在尾下两侧形成鲜明的三角形乳黄色斑。两胁灰白色,具黑褐色波状细纹;两胁后部羽形如扇状,基部具褐色细纹,羽端具宽阔的白边,在三角形黄斑和黑带前形成三角形白斑。腋羽白色。

罗纹鸭

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满杂以浅棕色条纹;头、颈两侧黑褐色,具浅棕色纵纹;颏、喉及前颈乳白色,密布暗褐色短纹,背和两肩黑褐色,具“V”形棕色斑和棕白色羽缘;腰黑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棕白色斑纹;尾淡褐色.具淡色边缘;翅上覆羽淡褐色,翼镜绿黑色,但不如雄鸟鲜亮,前后缘也有白边;飞羽黑褐色,三级飞羽具棕白色狭边。胸、腹棕白色、胸部棕色较浓,密布以暗褐色新月形和点滴状斑,至腹褐斑较稀,两胁棕白色具褐色斑,尾下覆羽也为棕白色,具褐色点状斑;腋羽白色。雄鸟非繁殖羽似雌鸟。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脚撖榄灰色。

幼鸟似雌鸟,但更多皮黄色,飞羽短而钝。肩羽仅具淡皮黄色羽缘,缺少淡色亚端斑。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590—900克,雌性422—700克;体长雄性460—515毫米,雌性105—465毫米;嘴峰雄性40一46毫米,雌性39一44毫米,翅雄性215—261毫米,雌性217一249毫米,尾长雄性76一115毫米,雌性75—94毫米;跗跖雄性33—42毫米,雌性34一38毫米。

繁殖在西伯利亚东部、远东和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越冬在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缅甸、印度北部和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省。

罗纹鸭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河湾、河口及其沼泽地带。繁殖期尤其喜欢在偏僻而又富有水生植物的中小型湖泊中栖息和繁殖。冬季也出现在农田和沿海沼泽地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冬季和迁徙季节也集成10余只至数十只的大群。性胆怯而机警,白天多在开阔的湖面、江河,沙洲或湖心岛上休息和游泳,清晨和黄昏才飞到附近农田或游至水边浅水处觅食。飞行灵活迅速,常伴随着低沉而带颤音的叫声。

罗纹鸭主要以水藻、水生植物嫩叶、种子、草籽、草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到农田觅食稻谷和幼苗,偶尔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时间多在黄昏和清晨。

罗纹鸭在冬季越冬地时即已形成对。通常成对或以对为单位形成小群到达繁殖地。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边、河边等水域附近草丛或小灌木丛中地上。也在沼泽灌木地带营巢。也曾见到在湖中浅水处稀疏的芦苇丛中营巢的。每窝产卵6一1O枚,通常8枚。卵为淡黄色,大小为53—59×38一42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孵卵前期在巢附近警戒,并当雌鸟离巢觅食时代替雌鸟孵卵。孵化期24一29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游泳和觅食。

罗纹鸭通常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越冬地往北迁徙,3月末4月初到达河北东北部和东北地区,但大量到达时间在4月中下旬,其中少部分留在当地繁殖,大部分继续往北迁徙。迁徙时常呈几只至1O多只的小群到达。秋季于9月中旬至1O月末南迁,少数迟至11月初。

罗纹鸭由于过度狩猎和环境条件恶化,种群数量更为减少,应加强保护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