鹟科鸟类多属小型鸣禽,体色较丰富,多善鸣叫,多以昆虫为食。我国约分布有三十多种鹟科鸟。
原文:链接
银耳相思鸟:分布于印度及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种中国西南部较常见的留鸟。体长约十六厘米。雄鸟头黑色,耳羽银灰。上体大部及尾部为橄榄绿色,翼翅上分布有朱红色斑点。喉、胸部为橙红色。雌鸟与雄鸟体色相差不大。喜栖息于平原及海拔一千米左右的丘陵地带,成群活动于常绿阔叶林、灌木丛和竹丛间。喜觅食昆虫和植物种子和果实。
红嘴相思鸟:红嘴相思鸟羽色艳丽,叫声悦耳动听,发出音调悦耳多变的叫声,是著名的观赏鸟。体长约十五厘米。嘴呈鲜红色,上体橄榄绿色,脸部淡黄色,两翅具明显的红黄色翼斑,颏、喉至胸呈黄色或橙色,腹部乳黄色。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留居在长江流域及以江南广大地区。常栖息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林下的灌木丛或竹林中。以植物果实、种子及昆虫为食,喜集群在树顶鸣叫,群体多聚集在一起。
乌鸫: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和我国部分地无,身长近三十厘米,属体型略大的鹟科鸟类。平时栖平原草地或园圃间,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走。雄鸟全黑色,嘴橘黄,雌鸟上体黑褐,下体深褐,嘴暗绿黄色至黑色。歌声动听,并可模仿其他鸟的鸣声。喜于地面取食,主食各种昆虫也吃果实及浆果。
蓝歌鸲:中等体型的鹟科鸟,在国内主要见于黑龙江地区,冬季迁至我国南方甚至东南亚一带。雄鸟上体灰蓝色,下体较白,雌鸟上体橄榄褐,腰及尾上覆羽偏蓝。栖于密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饲养难度不大。
白喉矶鸫:繁殖在东北各省、内蒙古东北部至河北东部,在广西一带过冬。体长约十六厘米左右。头部蓝色,翅黑色,喉上有白色斑块,常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活动。鸣叫声徐缓而悠扬动听,颇有韵味,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性情安静而温驯,是一种较受欢迎的听鸣类笼鸟。
红点颏:红喉歌鸲,分布于我国的东北、青海和四川,冬季在我国的西南部越冬。红点颏是我国传统的笼养鸟,红点颏体长约十六厘米。雄鸟体羽大部分为橄榄褐色,各羽的中央略现深暗色,喉部红色,眼上有白色眉纹,胸部灰色,两胁棕褐色,腹部白色。雌鸟喉部白色,眉纹淡黄色。常在平原草丛、芦苇丛、沼泽地中生活。雄鸟善呜叫,鸣声婉转悦耳,善模仿蟋蟀、金铃子、油葫芦、金钟儿等虫的鸣声。红点颏是食虫鸟,食物应以昆虫为主。
蓝点颏:分布于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体长约十四厘米,雄鸟喉部具有栗色、蓝色及黑白色花纹,眉纹近白色,外侧尾羽基部棕色,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尾深褐,雌鸟喉白色。鸣声似铃声,较快速,可以模仿其他鸟的鸣声。多取食于地面。走似跳跃,不时地停下抬头及闪尾,飞行快速。
鹊鸲: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体长约二十厘米。雄鸟上体大部为黑色,翅有白斑分布,下体黑白相杂。多栖于园圃及农家附近。食物为昆虫也食螃蟹、螺等。家庭多单养雄鸟以听其鸣叫。
山噪鹛:体长约有三十厘米,上体灰褐色,下体色淡,分布于中国北方及华中地区。喜于棘丛及灌木间活动。
棕头鸦雀:体型纤小约有十二厘米,头顶及两翼栗褐色,喉具细纹。分布于我国的河北,北京及河南地区。常活动于灌木丛及林缘地带。活泼而好结群,其食物主要为昆虫,也有野生植物的种子。
黑喉噪鹛:分布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体长约二十五厘米。头顶蓝灰色,额、眼、颏、喉部黑色,前额后缘有一白斑,身体余部为棕褐色,尾羽末端黑色。常于竹丛,或林下茂密处活动,鸣声清晰悦耳。以昆虫、种子为食。
文须雀:分布于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北部地区,是我国饲养较普及的笼鸟。全长约十六厘米,身体大部分为黄褐色,雄鸟头浅灰色,眼先黑色并向下延伸成纹状。雌鸟头与体背同色,无褐色纹和尾下覆羽。常栖息于开阔的地带,结群活动于芦苇丛或枝叶间。飞行快速,行动敏捷,常在水边的杨、柳树枝叶间和芦苇顶端取食嫩芽和种子。
寿带鸟: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雄鸟有两根非常长的中央尾羽,非常漂亮,是著名的观赏鸟。雄鸟体长约为三十厘米,头颈部具深蓝色辉光,身体其余部分为白色并有黑色羽干纹。雌鸟羽冠较成年雄鸟短,尾羽也短,喜栖于树丛中,食物以昆虫为主。由于其取食飞行的昆虫,故人工较难满足其要求,从而寿带鸟也就成为最难饲养的笼鸟之一。
画眉:这是在我国久负盛名的笼鸟种类,民间饲养数量较多,有数量众多的爱好者。画眉鸟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体长约有二十五厘米。上体橄榄褐色,头和上背具褐色轴纹;眼圈白、眼上方有清晰的白色眉纹;下体棕黄色,腹中夹灰色。栖居在山丘灌丛和村落附近或城郊的灌丛、竹林或庭院中。性机敏胆怯,鸣叫音韵多变、委婉动听,还善仿其它的鸟鸣声和虫鸣等,食性杂,以食虫为主,也食一定数量的植物种子及果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