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

鸿雁雌雄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小,两翅较短,嘴基疣状突也不明显。成鸟从额基、头顶到后颈正中央暗棕褐色,额基与嘴之间有一条棕白色细纹,将嘴和额截然分开。头侧、颏和喉淡棕褐色,嘴裂基部有两条棕褐色顎纹。背、肩

雌雄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小,两翅较短,嘴基疣状突也不明显。成鸟从额基、头顶到后颈正中央暗棕褐色,额基与嘴之间有一条棕白色细纹,将嘴和额截然分开。头侧、颏和喉淡棕褐色,嘴裂基部有两条棕褐色顎纹。背、肩、腰、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暗灰褐色,羽缘较淡或较白,因而形成明显的白色斑纹或横纹,尾上覆羽暗灰褐色,但最长的尾上覆羽纯白色,尾羽灰褐色。前颈和颈侧白色,前颈下部和胸肉桂色,向后逐渐变淡,到下腹则全为白色,尾下覆羽也为白色,两胁暗褐色,具棕白色羽端;翼下覆羽及腋羽暗灰色。嘴黑色,虹膜红褐色或金黄色,跗跖橙黄色或肉红色。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疣状突。

鸿雁

雏鸟体被绒羽,上体黄灰褐色,下体淡黄色,额和两颊淡黄色,眼周及眼先灰褐色,额基无白纹。嘴黑色,嘴尖淡黄色,虹膜淡黄色。

幼鸟上体灰褐色,上嘴基部无白纹。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2850—4250克,雌性2800—3450克,体长雄性821—930毫米,雌性800—850毫米,嘴峰雄性89—09毫米,雌性75—95毫米;翅雄性442—468毫米,雌性375—445毫米;尾雄性128—156毫米,雌性103一137毫米;跗跖雄性77一97毫米,雌性75—85毫米。

在我国主要繁殖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也偶见于台湾。近来也发现少数在辽宁和河北省越冬。迁徙时见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西部天山,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河北、河南等地。在国外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从鄂毕河、托博尔河往东,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越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

鸿雁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特别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有时也出现在山地平原和河谷地区。冬季则多栖息在大的湖泊、水库、海滨、河口和海湾及其附近草地和农田。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在一起活动,即使在繁殖季节,也常见4—5只或6—7只的在一起休息和觅食。善游泳,飞行力也强。但飞行时显得有些笨重。警惕性强,行动时谨慎小心,休息时群中常有几只“哨鸟”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如有人走近,则一声高叫,随即而飞,其他鸟也立刻起飞。飞行时常排列成“一”字或“人”字形队形。飞行速度缓慢,徐徐向前,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贴在腹下,一个接着一个,排列极整齐,并不停的边飞边叫,声音宏亮、清晰,单声,但拖的较长,有似“嗯,嗯一”声,数公里外也可听见。

鸿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多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季节。冬季也常到偏远的农田、麦地、豆地觅食农作物。觅食多在傍晚和夜间。通常天一黑即成群飞往觅食地,清晨才返回湖泊或江河中休息和游泳,有时也在岸边草地上或沙滩上休息。

鸿雁繁殖在西伯利亚和我国东北。繁殖期为4一6月份。3月末4月初迁入我国东北繁殖地。对的形成多在迁徙途中和进入繁殖地后,也有部分在越冬地即已形成对。求偶时,雄鸟首先在雌鸟前面激动的游动,同时尾垂直竖起,并反复的进行头浸水运动,将头反复浸入水中,有点像觅食动作。交配时雄鸟开始张开翅,雌鸟开始鸣叫,同时雌雄鸟都伸长脖子,两翅半张,雄鸟上到雌鸟背上进行交配。常成对营巢繁殖。巢多筑在草原湖泊岸边沼泽地上或芦苇丛中。也有在靠近山地的河流岸边营巢的。营巢地方通常植物茂密,环境偏僻,难于进入。很少在开阔而又裸露的荒漠平原上营巢。巢通常用干芦苇和干草构成,巢中心呈凹陷状,内垫以细软的禾本科植物,干草和绒羽。每窝产卵4一8枚。多为5—6枚。卵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大小为76—89×53—59毫米,平均重量130.5克。雌鸟单独孵卵。雄鸟通常守候在巢附近警戒,如有入侵者到来,它们常常伪装成跛脚或一只翅膀塌下,装成受伤的样子将入侵者从巢附近引诱开,直到将入侵者引走,它们才又偷偷回到巢前。孵化期28—30天。雏鸟孵出后,由双亲带领着游水,或在湖边沙滩和草地上休息和觅食。如发现危险,双亲中一只发出惊叫,同时护送小鸟隐蔽于附近草丛中或游至远处。换羽期开始后成鸟离开幼鸟,集中在湖泊、海滨、河岸等人迹罕至之处换羽。时间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换羽时飞羽几乎同时脱下,从而在一定时间内丧失其飞翔能力。幼鸟2—3年性成熟。

鸿雁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末即开始大量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有的甚至在9月初至9月中旬即开始迁徙。迁徙时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春季迁徙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末,同样持续约一个多月的迁徙期。但春季迁徙群明显较秋季小。通常十几只至几十只。

鸿雁曾拥有很大的种群数量,20世纪60年代以前估计种群数量在100,000只以上,但近年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排水、围湖造田,越冬和繁殖环境的丧失和过度狩猎所致。应加强对鸿雁种群和栖息环境的保护。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