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迁徙之路

【来源】  新浪科技2007年02月《森林与人类》黑脸琵鹭黑脸琵鹭漫漫回家路黑脸琵鹭漫漫回家路□撰文/邱英杰□摄影/胡毅田王徵吉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是一种水鸟,在鸟类分类学上属鸟纲鹳

【来源】  新浪科技 2007年02月 《森林与人类》

黑脸琵鹭迁徙之路

黑脸琵鹭迁徙之路

漫漫回家路

黑脸琵鹭迁徙之路

黑脸琵鹭漫漫回家路

□撰文/ 邱英杰  □摄影/胡毅田 王徵吉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是一种水鸟,在鸟类分类学上属鸟纲鹳形目鹮科,因其脸裸露无羽毛呈黑色,嘴呈琵琶状而得名。从体型上看,黑脸琵鹭为中型涉禽,体长60~80厘米,在世界6种琵鹭中,黑脸琵鹭属较小的一种。它通体羽毛白色,繁殖期(夏羽)头后枕部有长而呈发丝状的金黄色羽冠,同时前颈下和上胸之间有一条较宽的黄色颈环。和脸一样,跗趾和脚也都是裸露无羽毛,黑色。非繁殖期冬羽 与繁殖期羽毛颜色相近,但头后冠羽白色,短而不明显,黄色颈环也会消失。幼鸟的羽毛颜色和成鸟的非繁殖期羽毛颜色相似,但嘴是红褐色而不是黑色。

寻找黑脸琵鹭繁殖地

对于黑脸琵鹭的记载,较早的见于宋朝元丰年间1078~1085 ,“鹈之属,有漫画者,以嘴画水求鱼,无一息之停”。用现代的话讲“漫”即是左右前后,“画”即是划,就是说黑脸琵鹭用嘴前后左右不停的在水中划动取食,既形象又真实,足以见证了900多年前人们对鸟类的细致观察和对鸟类的热爱,也说明那时候黑脸琵鹭数量之多和与人的亲近程度,这也是对黑脸琵鹭最早的最简单研究。

在近代,黑脸琵鹭的数量越来越少。它的繁殖地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个谜。再加上其活动方式的特殊性,于人的接触远不像和庭院鸟类如乌鸦、喜鹊、燕子等那样频繁和亲近,使得现代人们对它的了解愈来愈少,亲眼见过它的人也就更不多了。在我国大陆1990年以前所查到的2560多篇鸟类论文中,几乎没有较为详细的有关黑脸琵鹭的文章。

上世纪60年代在朝鲜和韩国的沿海岛屿上发现了黑脸琵鹭繁殖地,并做了观察和研究。但是黑脸琵鹭繁殖地在中国一直没有找到。随着黑脸琵鹭濒危程度的增加,也引起了国际上有关组织的关注,1995年国际鸟类委员会在北京召开黑脸琵鹭协作会议,就黑脸琵鹭的研究、调查和达成一致意见。辽宁省广大鸟类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黑脸琵鹭繁殖地进行调查和搜寻,在1982~1984年辽宁省林业厅组织的全省候鸟考察中,没有发现黑脸琵鹭的繁殖地。1993年3月中旬,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在北票市的龙潭水库发现了十几只黑脸琵鹭,但4月初就全部飞走,说明黑脸琵鹭在此没有繁殖,龙潭水库只是它的迁徙停歇地。从1995年开始,原林业部、国家林业局组织进行全国陆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在辽宁省所列108种被调查野生动物中,黑脸琵鹭首列其中。为了做好全省的调查工作,全省分3片进行,其中大连和丹东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是由设在大连的辽宁鸟类研究中心负责。根据黑脸琵鹭的生活习性,以及在朝鲜和韩国繁殖地情况,辽宁把寻找重点放在大连和丹东的黄海沿岸及其沿海的岛坨上。辽宁鸟类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鸟类工作者租用船只到丹东和庄河的沿海岛坨、长海的里长山列岛的岛坨上进行调查,由于黑脸琵鹭的巢都筑在陡峭的岩石上,人们很难看到。特别是黑脸琵鹭外出取食时间比较长,人们很难发现。为了尽快找到黑脸琵鹭繁殖地,调查人员向当地一些村、屯的群众发送了黑脸琵鹭图片,发动大家共同寻找。经过艰苦的工作辽宁鸟类研究中心首先在长海县石城乡的形人坨上发现了世界珍稀鸟类、我国国家重点二级动物(Egretta eulophotes)的繁殖群。根据鹭类多为混群营巢以及黑脸琵鹭营巢的特点,进一步深入进行搜寻,终于1999年在该坨子上发现了黑脸琵鹭繁殖群,这是黑脸琵鹭惟一在中国的一处繁殖地。

形人坨:它们在此繁衍后代

为了掌握黑脸琵鹭的繁殖习性,在辽宁省发现其繁殖地后,我们立即派专人在坨子上进行观察研究。形人坨位于辽宁省黄海里长山列岛的东北部,现属于大连庄河市2003年6月份以前属于大连市长海县 石城乡,面积0.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0多米,北高南低,东、西、南3面都是陡峭的岩壁,只是北侧有一条由人们蹬踩出来的陡峭的羊肠小道。坨子周围多为暗礁,东北有小部分滩涂,涨潮时滩和暗礁被淹没于海水中退潮后再显露出来。坨子上有50多种植物其中木本植物代表为坚桦Betula chinensis ,草本植物以长柱麦瓶草Silene macrostyla 为主还有其它一些禾本科的植物。坨子上除了黑脸琵鹭、外,还有几千只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 也在此繁殖。

1999年发现时,坨子上有3个黑脸琵鹭的巢均为台巢,都筑在最陡峭的岩石上面巢材多为坚桦,山豆花早熟禾,蒙古蒿以及长柱麦瓶草等植物的枝、叶和茎巢高为19~32厘米,巢内径为长为24~40厘米,巢外径为54~92厘米,巢的深度为6~8厘米。黑脸琵鹭每年4月中旬从越冬地迁飞到繁殖地后,首先是筑巢,有的是筑新巢,有时也利用黄嘴白鹭或黑尾鸥的弃巢经修补后进行繁殖。经过交配的雌性黑脸琵鹭,一般是4月末5月初产卵,每窝产卵3~6枚不等。卵为白色,上有稀疏的茶色小斑点,卵的大小最小为4.0×6.2厘米,最大为4.6×7.1厘米,重量最小是62克,最大是81克。黑脸琵鹭从产下第一枚卵后就开始进行孵化。为使雏鸟安全顺利出生,雌雄成鸟交替孵卵,一般2~3小时换孵一次,最长可达6小时再换孵。并且在烈日下成鸟要顶着酷暑张开两翅为卵降温,风雨中,成鸟要承受暴雨的击打以不使卵受潮着凉,为使卵受热均匀,在孵卵时一般一天翻卵3~5次;同时每天还要对卵进行晾晒,一般一天1~2次,有时3~4次,主要视天气情况而定。

经过26~30天的孵化,雏鸟出壳。刚出生的雏鸟浑身湿漉漉的,浑身的毛短而软,呈白黄色,嘴呈橘红色。成鸟用自已的体温把雏鸟烘干后就开始给雏鸟喂食。黑脸琵鹭成鸟把觅到的小鱼、小虾等水生物存放于嗉囊中,回巢后,成鸟张大嘴巴,雏鸟把嘴插入成鸟的嘴中,成鸟把将经过半消化成流食状的食物送进雏鸟的嘴中,由雏鸟进行吞食。成鸟喂食时,成鸟头上的饰羽张开膨起,十分美丽。成鸟每天给雏鸟喂食3~4次,而随着雏鸟的成长,喂食次数也不断增加,最多每天可达8次。由于形人坨周边没有理想的取食地,黑脸琵鹭都是到离坨子十几公里外的庄河口、蛤蜊岗子等近海滩涂、水稻田等地去觅食,一次往返2~3小时,最长可达5小时,十分辛苦。雏鸟的生长速度很快,出壳20多天后,就比刚出生时大5~6倍,且绒毛已变长,嘴也有些发黑,进入7月份,雏鸟已长成幼鸟,在成鸟的带领下开始练习飞翔。从在巢中展翅开始,直到飞出巢,从近距离跳飞,到长距离的展翅高飞,直到8月初,幼鸟开始更换成鸟羽毛,8月下旬,黑脸琵鹭全家离开生它养它的繁殖地,向南方的越冬地飞去。

通过几年的观察研究,黑脸琵鹭为了繁衍后代,在繁殖期间,如果第一窝卵被破坏,它不得不再产一次卵,我们一般称为第二窝。但由于第二窝的卵产得较晚,很难孵出幼雏,或者孵出的幼雏也很难和成鸟一起迁飞。

从1999年发现到2006年,8年的时间,形人坨上的黑脸琵鹭繁殖群数量每年都有变化,或3个巢、或2个巢,2006年最多,为4个巢。8年共孵化出黑脸琵鹭60多只,为黑脸琵鹭这个大家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黑脸琵鹭迁徙之路

黑脸琵鹭漫漫回家路

黑脸琵鹭迁徙之路

黑脸琵鹭漫漫回家路

黑脸琵鹭迁徙之路

黑脸琵鹭漫漫回家路

越冬地:黑脸琵鹭生态调查

黑脸琵鹭为夏候鸟,夏天分散在朝鲜、韩国沿海岛屿和中国辽宁石城岛的形人坨上进行繁殖,冬天到南方集群越冬。经过这些年的研究、调查和环志以及卫星监测,特别是连续几年的国际同步调查,基本上掌握了黑脸琵鹭的分布、数量和大体的迁徙状况。黑脸琵鹭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国是主要分布地,从北向南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四川、贵州、江苏、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台湾。而国外则分布于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泰国。越冬数量调查第一次是台湾于1985年在台南市进行的越冬调查,发现有150余只,此后每年数量都有变化,1989年数量较少,仅见到60多只,此后每年开始有所增加,如1990年70多只,1991年120多只。为了更准确地统计黑脸琵鹭越冬的数量,从2003年开始,采取了国际同步调查的方法,既所有黑脸琵鹭越冬地,在同一时间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数量统计。通过几年连续调查,2003年为1060多只,2004年为1100多只,到2005年全球黑脸琵鹭越冬数量已达1470多只,其中在台湾越冬的数量最多,2004年为720多只,到2005年已达到750多只(估计能有800多只),其它越冬地黑脸琵鹭数量依次为中国香港、日本、中国海南省、福建省、越南、中国澳门、广东省、江苏省、韩国、中国上海、菲律宾、泰国。目前已知中国江苏省是黑脸琵鹭在中国越冬地的最北限

黑脸琵鹭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陆续从北方迁至台湾的各个越冬地,从10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是黑脸琵鹭越冬种群数量的稳定期,3月中旬开始从越冬地陆续向北方迁徙,到4月末基本全部迁走。但有的年份在5月上旬,在台湾还能见到零星分散的黑脸琵鹭。

根据黑脸琵鹭的生态习性,需要越冬的条件除了气候温暖适宜外,越冬地必须是面积广阔,视野良好,能给它提供安全感,一旦遇到危险能够及时发现快速逃走。其次是水位能够变化,以适宜其取食需要,黑脸琵鹭取食水位不能太浅,太浅则使它的嘴无法在水中来回扫动,也不能淹没身体,最深只能到腹部的羽毛,一般水深应在30~40厘米为好。第三是要有堤坝和田埂等,以起到隐蔽作用。从现在黑脸琵鹭在台湾越冬地的条件看,基本都符合这些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在台湾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最多的重要原因。

台湾的黑脸琵鹭越冬地现有14处,主要在台南县、嘉义县、彰化县、还有屏东县和宜兰县,其中以台南县曾文溪河口的七股、四草为最大越冬地,最高统计达700余只。此外,彰化的大肚溪最多时达380多只。

在台湾越冬地,黑脸琵鹭白天主要是休息,如以每天7时~19时为例,80%的时间是休息,10%的时间是取食,其他时间是转换活动。白天活动高峰期有3段,上午8~9时,中午11~13时,下午15~18时。由于台湾冬季海风较多,因此在海风每秒25~50米时,有30%的黑脸琵鹭进行活动,而风速超过每秒50米时,基本上就都处于休息状态。黑脸琵鹭休息时,除了梳理自己的羽毛外,颈部羽毛的梳理是由两只黑脸琵鹭互相进行梳理完成。每到这个时候,其场面和动作十分惹人喜爱,看也看不够。除梳理羽毛外,黑脸琵鹭还经常到深水中,趴在水面上猛跑,以达到洗澡的目的。从1996年以来,台湾的鸟类研究人员在黑脸琵鹭身体背部放置了无线电追踪仪,通过24小时跟踪,黑脸琵鹭有60%多的时间在主要越冬地活动,其它时间在其它越冬地活动。活动范围在8×9公里之间,其中以3×4公里活动的数量为最多。黑脸琵鹭一般都集大群活动并和白琵鹭等混群栖息,也和其它一些水鸟如大白鹭、苍鹭等在一起觅食。休息时有时在岸边、或草地上、滩涂上,有时也飞到附近的树上。

在台湾,黑脸琵鹭大多栖息在河口、海岸、滨海潮间带、沿海滩涂、沼泽、水塘、鱼塘、盐田、红树林、水稻田及未耕种的水田等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中。这些地方的水生生物十分丰富,主要是鱼类、多毛类、沙蚕类、贝类和虾蟹类和一些软体动物等水生生物,而黑脸琵鹭最喜欢食用的是鱼类和虾蟹类,有时也取食螺类和昆虫类。黑脸琵鹭白天以休息为主,黄昏的时候取食活动频繁。取食时,大多是成小群飞出去在一起觅食,十几只或者几十只黑脸琵鹭列成一排,嘴插在水中边左右扫动边向前走,一旦捕到食物马上提出水面吞而食之,其忙碌的场面另人们十分感动。

经过多年的保护,黑脸琵鹭在台湾的越冬数量不断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湿地的大面积开发,使黑脸琵鹭保护的压力也有所增加。部分越冬地的被破坏和消失,一些越冬地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恶化,鱼塘用途的改变使觅食区减少,人为干扰(主要是观鸟旅游和渔民活动),天敌(主要是猛禽和野狗等)和疾病的侵袭等,使越冬的黑脸琵鹭受到很大威胁,黑脸琵鹭受伤甚至因中毒死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要保证黑脸琵鹭在越冬地有干净、安全的栖息地,有丰富的食物资源以及良好的庇护所,还有大量的工作要进行。好在台湾已制定了黑脸琵鹭保护计划,重点是搞好越冬地水位的控制与水质监测,做好堤坝的使用与维护和管理,与渔民研究晾晒鱼塘的方式方法,减少干扰,控制噪音,控制游人和渔民的人数和活动频率,控制天敌,同时进一步拓展新的越冬栖息地,以缓解黑脸琵鹭数量增加带来的压力,减少黑脸琵鹭的死亡风险。使黑脸琵鹭这个世界濒危物种数量逐年有所增加,永远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辽宁:繁殖地被保护

黑脸琵鹭是湿地的主要指示物种,因数量稀少而被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濒临物种红皮书中,同时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极濒危鸟类名录。因此,从1985年国际上开始关注黑脸琵鹭以来,各国各地都加强了对黑脸琵鹭的保护。黑脸琵鹭繁殖地在辽宁被发现以后,国家林业局、辽宁省林业厅、大连市政府、林业局,长海县和庄河市政府、林业局以及石城乡政府都十分重视黑脸琵鹭保护,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保护黑脸琵鹭必要性,紧迫性的宣传教育,投入保护资金、设置专人看护,加强对繁殖地,觅食地的管理。特别是2003年6月石城乡划归庄河市管辖后,为进一步加强对黑脸琵鹭的保护,7月份,辽宁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主持在石城乡召开了黑脸琵鹭保护现场办公会,大连市林业局,庄河市政府、林业局和石城乡的各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针对黑脸琵鹭保护面临的问题,做出了拆除坨子上违章建筑,撤走风力发电机、建观测保护站,继续设专人管护等措施来保护黑脸琵鹭的决定。会后,庄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黑脸琵鹭的通告,明确形人坨子周围30米以内严禁各类人员进入,水产养殖活动不得影响黑脸琵鹭的繁殖。同时,辽宁鸟类研究中心与有关科研部门又对形人坨周边的岛、坨进行了调查,以期发现黑脸琵鹭新的繁殖地。

黑脸琵鹭在辽宁繁殖地的发现,也引起了有关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并对黑脸琵鹭的保护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部分资金,帮助用于黑脸琵鹭取食地的调查和保护。国际鹳鹤委员会主席柯得尔先生于2002年亲自到黑脸琵鹭繁殖地现场进行考察,并就如何做好黑脸琵鹭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和大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都分别进行了拍摄和报道,进行保护宣传教育。特别是2006年1月份,大连市政府批准把形人坨子及周边岛屿建成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使保护工作更加规范和依法进行。正是由于各部门,各方面的努力,黑脸琵鹭的繁殖数量逐年有所增加。2006年的窝卵巢数达到6个,是1999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台湾:黑脸琵鹭的越冬地

由于黑脸琵鹭在台湾的越冬数量最多,因此,黑脸琵鹭就成为台湾人最喜欢的鸟类。1985年首次在台南的曾文溪河口进行调查,发现150多只黑脸琵鹭后,引起了有关国际保护组织的关注。1989年调查全球仅有黑脸琵鹭300余只,而在台湾曾文溪河口越冬的黑脸琵鹭就达190多只。

从此,黑脸琵鹭在曾文溪河口名声大震,因而被刊登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有关方面出席各种国际保护会议和有关活动,有关国际保护组织和鸟类爱好者也都纷纷来到台南进行考察、观赏和摄录黑脸琵鹭,黑脸琵鹭的形象也出现在台湾的年历、邮票和各种宣传品上,甚至新版的旅行证件上也有黑脸琵鹭的图案,黑脸琵鹭已成为台湾省的象征,台湾民众也对黑脸琵鹭情有独钟。众多的台湾鸟类工作者、鸟类摄影爱好者对在台湾越冬的黑脸琵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掌握了黑脸琵鹭在台湾的越冬习性,同时也摄录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发表和出版了一批论文、书刊和画册,把黑脸琵鹭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宣传到全社会,呼吁政府和广大民众加强对黑脸琵鹭的保护。

黑脸琵鹭在辽宁繁殖,在台湾越冬,每年都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因此,台湾方面的鸟类工作者也十分关注辽宁黑脸琵鹭的保护。自1999年以来,有众多的台湾鸟类工作者、鸟类摄影爱好者来到石城岛,与辽宁的鸟类工作者共商黑脸琵鹭保护大计。特别是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努力下,2005年7月初在庄河市召开了“首届海峡两岸黑脸琵鹭保护研讨会”,海峡两岸的鸟类保护专家、学者,为黑脸琵鹭保护积极献计献策,使黑脸琵鹭保护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同时,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还出版发行了一批论文、专著和画册,为黑脸琵鹭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正是由于国际上的支持,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努力,黑脸琵鹭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05年比1985年增加了近10倍,而且分布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在黑脸琵鹭的保护中,除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外,还出现了一批黑脸琵鹭保护志愿者,他们在辽宁、在台湾,不辞辛苦,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帮助进行调查,搞研究,拍摄照片和录像等,向广大民众进行宣传。正是有了这些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和艰苦付出,才使黑脸琵鹭保护得更好,才让读者看到了黑脸琵鹭这优美的舞姿和完整的风采。

黑脸琵鹭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不但增进了海峡两岸鸟类工作者与保护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进一步增进了海峡两岸的亲情关系。2005年7月,台湾新党代表团来大连市访问时,赠给大连一只画有黑脸琵鹭的瓷瓶,表达了海峡两岸民众对黑脸琵鹭的爱护和情有独钟,传递了海峡两岸人民来来往往、从不间断的亲情,说明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关系。

由于黑脸琵鹭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的水质污染、水产品的人工过度养殖、过度的工业开发以及湿地遭到蚕食等不利于黑脸琵鹭栖息、繁殖的现象依然存在,黑脸琵鹭因食用有毒生物死亡的事件也有发生,使黑脸琵鹭的生存受到多方面危胁,因此,还要国际上加大保护力度,还要海峡两岸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黑脸琵鹭的保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