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雁

灰雁雌雄相似,雄略大于雌。头顶和后颈褐色;嘴基有一条窄的白纹,在繁殖期间常呈锈黄色,有时此白纹不明显。背和两肩灰褐色,具棕白色羽缘;腰灰色,腰的两侧白色,翅上初级覆羽灰色,其余翅上覆羽灰褐色至暗褐色,

雌雄相似,雄略大于雌。头顶和后颈褐色;嘴基有一条窄的白纹,在繁殖期间常呈锈黄色,有时此白纹不明显。背和两肩灰褐色,具棕白色羽缘;腰灰色,腰的两侧白色,翅上初级覆羽灰色,其余翅上覆羽灰褐色至暗褐色,飞羽黑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褐色,具白色端斑和羽缘;最外侧两对尾羽全白色。头侧、颏和前颈灰色,胸、腹污白色,杂有不规则的暗褐色斑,并由胸向腹逐渐增多。两胁淡灰褐色,羽端灰白色,尾下覆羽白色。

灰雁

虹膜褐色,嘴肉色,跗跖也为肉色。

幼鸟上体暗灰褐色,胸和腹前部灰褐色,没有黑色斑块,两胁也缺少白色横斑。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2750—3750克,雌性21OO一3000克,体长雄性790—880毫米,雌性700—860毫米;嘴峰雄性63—68毫米;雌性52—67毫米;翅雄性420—489毫米,雌性319—435毫米;尾雄性130—168毫米,雌性116一145毫米;跗跖雄性67—77毫米,雌性67—74毫米。

繁殖于欧洲北部、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和我国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拉克、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省区。

灰雁主要栖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见出入于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水库、河口、水淹平原、湿草原、沼泽和草地。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群通常由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组成,特别是迁徙期间。在地上行走灵活,行动敏捷。休息时常用一只脚站立。游泳也很好,也能潜水,但不能持久。一般在不得已时,很少潜水。行动极为谨慎小心,警惕性很高,特别是成群在一起觅食和休息的时候,常有一只或数只灰雁担当警卫,它们不吃、不睡,警惕的伸长脖子,从不同方向观察着四方,一旦发现敌人临近,它们首先起飞,然后其他成员跟着飞走。

灰雁主要在白天觅食,夜间休息。常呈家族群或由数个家族组成的小群在一起觅食。它们通常在清晨太阳还未出来时就成群飞往觅食地觅食,然后飞到其他水域中较为隐蔽的地方休息,直到日落黄昏才又飞回夜间休息地。冬季在无干扰的情况下,通常觅食和休息都在同一地方。觅食地多在富有植物的水域岸边、草原、农田、荒地和浅水处。食物主要为各种水生和陆生植物的叶、根、茎、嫩芽、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时也吃螺、虾、昆虫等动物食物。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吃散落的农作物种子和幼苗。

灰雁一般2—3龄性成熟,但也有在不到2龄时雄鸟即开始追逐雌鸟和驱赶其他雄鸟,并开始形成对。繁殖期4一6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营巢环境多为偏僻,人迹罕至的水边草丛或芦苇丛,也有在岛屿,草原和沼泽地上营巢的。多成对或成小群营巢。有时在一些营巢环境好的地方巢特别集中,巢间距仅10米左右。雌雄共同营巢。巢由芦苇、蒲草、和其他干草构成。巢四周和内部垫以绒羽。每窝产卵4—8枚,一般4—5枚。卵白色、缀有橙黄色斑点。卵的大小为81.5—90.5×60一63.2毫米,重156一178克。4月初至4月末产卵,通常一天一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一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担任保卫巢的任务。孵化期27—29天。5月初至5月末雏鸟陆续孵出。6月中旬成鸟集中在偏僻、人迹罕至的水边芦苇丛中换羽。

灰雁每年3月末至4月初成群从南方越冬地迁到我国东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北部地区繁殖,每年9月末开始成群迁往我国南方越冬。大批迁徙是在1O月初至1O月末,少数持续到11月初。飞行时两翅煽动缓慢,显得有些笨拙,但较有力。飞行不慌不忙。徐徐而飞,有时边飞边叫,鸣声宏亮,清脆而高。飞行时常呈单列或“V”字形队形飞行。飞行高度也很高,通常晚上迁徙,白天休息和觅食。

灰雁在我国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越冬种群。历史上曾和鸿雁、豆雁、白额雁一起一直是我国传统的狩猎对象。近二、三十年来由于过度狩猎和越冬环境条件恶化,种群数量下降很大。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