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苇鳽雄鸟上体从头到尾全为栗红色,其中头顶和背、肩部较暗,并缀有紫栗色光彩。翅上覆羽和尾羽栗红色较淡,飞羽较暗,下体两颊、颏、喉、前颈和颈侧皮黄白色;颏、喉和前颈中央有一道由棕黄与黑色斑点相杂构成的纵纹。胸和腹为棕黄色;微杂以黑褐色纵纹;胸侧杂有黑白两色斑点,肛周和尾下覆羽棕白色。
雌鸟头顶暗栗红色,肩背部稍淡,为栗红色,缀有细小白色斑点;下体棕黄色.从颈至胸有数条黑褐色纵纹。
幼鸟似雌鸟,但上体有更多的斑点和斑纹,更富于褐色而少栗色,下体也有更为显著的暗褐色条纹。
虹膜黄色或橙黄色。眼先裸出部黄绿色,嘴黄褐色,嘴峰黑褐色,脚黄绿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25—170克,雌性125一140克,体长雄性318~372毫米,雌性337~371毫米;嘴峰雄性43—50毫米,雌性46—49毫米;翅雄性141一152毫米,雌性136~144毫米;尾雄性38一48毫米,雌性42—44毫米;跗跖雄性46—52毫米,雌性47—49毫米。
栗苇鳽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北到我国辽东半岛、南到台湾、琉球群岛、印度、斯里兰卡、缅甸、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洋中的马尔代夫群岛、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我国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河北、河南、陕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西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其中广东、海南和台湾为留鸟,其他地区为夏候鸟。
栗苇鳽栖息于芦苇沼泽、水塘、溪流和水稻田中,也见栖于田边和水塘附近小灌木上。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但在隐蔽的阴暗地方,白天也常活动和觅食。性胆小而机警,通常很少飞行.多在芦苇丛中通过,或在芦苇上行走。栗苇鳽的食物主要为小鱼、黄鳝、蛙、小螃蟹、水蜘蛛以及蝼蛄、龙虱幼虫和叶甲等昆虫。有时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质。
繁殖期为4一7月。营巢于芦苇沼泽、湖边、水塘和水稻田边的芦苇丛和灌丛中,有时也见在小灌木上营巢。巢离地面50—200厘米。巢结构简陋。通常由大芒叶、草茎、枯树枝或竹枝构成。每窝产卵3—6牧。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白色,大小为32—36×25—28毫米。
栗苇鳽除在我国广东、台湾和海南岛为留鸟外,在我国其他地区繁殖的种群均为夏候鸟。每年春、秋两季均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来回迁徙。迁离和到达时间随南北所处位置不同而稍有不同。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春季通常在4月末5月初迁来,秋季于1O月初至10月中下旬迁走。
栗苇鳽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较为丰富的,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南地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夏候鸟,但近来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原因是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干扰,应注意保护。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