鹗,诗经周南关睢章作睢鸠,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古云鸠有五,祝鸠、鳲鸠、鶆鸠、睢鸠及鹘鸠。其中祝鸠和鹘鸠属鸠鸽,鹗为雎鸠,鹰为鶆鸠,布谷为鳲鸠。
唐代孔颖达撰毛诗正义曰:“关关,音声和也。”
鹗,最初见于晋代郭璞撰尔雅注云:
“雎鸠,鵰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
宋代古籍禽经曰:“鸷鸟之善搏者,曰鹗。”
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叙述日:
“鹗,状可愕,故谓之鹗。其视睢健,故谓之雎。
鹗,鵰类也。似鹰而土黄色,深目好峙,雌雄相得,鸷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能翱翔水上捕鱼食。”
鹗,在古籍上之异名:
王雎尔雅释鸟:“雎鸠,王雎。”
沸波 汉代淮南王刘安撰淮南子说林训:“鸟有沸波者,河伯为之不潮,畏其诚也。”
本草纲目:“鹗,翱翔水上,能扇鱼令出。故又名沸波。”
关雎 宋代王銍撰默记:“李王弼见鱼鹰,飞翔水际,问小史曰,此关睢也。”
沸河禽经:“淘河在岸鱼则没,沸河在岸则鱼出。”注:“沸河,鱼鹰也。”
鱼鹰明代宋濂撰元史顺帝记:“俄有鱼鹰,群飞啄食之。”
食鱼鹰本草纲目:“鹗,能翱翔水上捕食鱼,江表人呼为食鱼鹰。”
下窟鸟 本草纲目:“鹗,能入穴取食,故谓之下窟鸟。”
鹗,其生态、食性和其他鹰鴞不相同,古人对鸟类之习性有所了解,因而产生一些有关鹗之艺文,宋代陆佃撰埤雅云:
“鹗性,好峙立,每立更不移处,所谓鹗立。”
李白诗诗选句:“鹗立重飞翻。”
黄滔狎鸥赋:“岂鹰扬于霄汉之外,乃鹗立于烟涛之曲。”
鹗视一词为瞻视如鹗,言欲有所攫搏。晋代秘书郎左思撰吴都赋云:
“鹰鹗视。”注:“言勇士似之。”
梁武帝移京邑檄:“鹗视争先,龙骧并驱。”
鹗,亦曾为诗人之吟题材:
杜甫诗:“蛟龙得云雨,鵰鹗在秋天。”
钱起诗:“百鸟喧喧噪一鹗,上林高枝亦难托。”
李白诗:“鹫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吴融诗:“拔地孤峰秀,当天一鹗雄。”
许浑诗:“牛羊晚食铺平地,鵰鹗群飞摩远天。”
储光签诗:“鵩鹗奋羽仪,俯视荆棘丛。”
鹗,一科一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唯南美洲没有繁殖。一般鹰鴞等猛禽大抵以鼠类为主,食但鹗则以食鱼为主,所以通常活动于海滨或湖沼,有时亦飞临山地溪流,而巢于深山。若是从上空不能见到水中鱼类之浑浊河川或湖潭,牠们绝不光临。例如淡水河、日月潭、石门水库,或西沿海等地,方因水不清就敬而远之,不栖息于该地域。又鹗巢通常筑于巨木顶上,年年补修成为巨大巢,因而易成为猎人目标。因此当今台湾早已非鹗能适应栖息之地方,惟南台湾恒春龙銮潭于每年冬季通常可看见几只鹗,在潭区及附近的鱼出现,表现捉鱼特技。
此鸟类为了猎食鱼类,具有特殊机能,趾爪长,强有力,锐利呈状;脚趾里面有很多角质小凸起物,以便于抓鱼;脚羽毛稠密紧贴皮肤。
通常单独活动,滑翔于10~30公尺水上空中寻找鱼类,发现食饵则停飞,确定目标后缩双翼,以45~90度角度俯冲,伸出头部和双脚冲入水中,抓了鱼则由头部先浮出水面起飞。曾经有抓到大鱼,却反而被拖进水中溺死之报告,又由于趾爪长而锐利呈状,鸟类学者亦曾观察过在乌苏里地方,一只年轻鹗趾爪卡住于树干裂缝,因而死于树上等事例;由于趾爪且利,却招来杀身之祸。牠们在海上抓到大鱼,亦有受海鵰攻击,或被贼鸥、军舰鸟等掠夺之事例。
牠们因以鱼为主食几乎不加害小型鸟,故鹗巢下附近必有暗光或其他小鸟营巢,因牠们知道这里是由鹗保护之最安全地方。
鹗,全长60公分。头白色,顶上有黑褐色纵斑。耳羽及过眼线黑褐色。背面暗色,羽缘白色,尾暗褐色,内瓣有褐色和白色横斑纹。体下白色,胸部有赤褐色斑,喙黑色,脚青灰色。
鹗之营巢,生2~4个有斑卵,孵卵35天,雌鸟为主,共同育雏,8~10星期后离巢。
鹗
科别:鹗科
学名:Pandion haliaetus
英文:osprey.
【来源】《鸟与史料》【作者】周镇/台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