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野鸟生态最先接触的鸟类就是夜鹭了。它们是被认为最普遍,最常见的大型鸟类。印象中,只要走到有水的地方,很容易就可以观赏和摄影。然而这个「有水的地方就有夜鹭」的印象慢慢转为:「有脏水的地方才有夜鹭」,这个原因,当然是和环境污染,以及台湾人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野鸟之于环境,终究是被动的。环境污染对于夜鹭是好是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在关渡宫附近渔港的码头上,一只只灰蓝色的大鸟,缩着头,叉开一双细细的脚,大剌剌的站在竹杆或船头上。靠近拍照、取景、对焦时,这些野鸟多半不理不睬,偶而换个姿势,露出不耐烦的表情。野鸟就在唾手可及的咫尺,有些后悔拍摄野鸟为何还需要购买昂贵的长镜头呢?
原来,这些生长在关渡地区的夜鹭,已经习惯了人来人往的游客,它们眼中的「人」是食物的供应者,人愈多的地方,垃圾愈多,食物也愈多。台湾人好吃成性,又有有很差劲的饮食文化。一伙人来到关渡宫饮食街,叫煮了一桌满是香辣呼卢喝雉,吃的、喝的,饱足了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残羹、菜渣、骨头,以及吃不完的皮肉剩饭,店家统统倾倒在河中,眼不见为净。夜鹭也习惯在溲水汤里寻找食物,生人靠近,逼之不惧。
夜鹭有一双红色的眼睛,想必是在夜间弱光时使用。夜晚上空,常常听到「嘎-嘎-」声画破天际,是夜鹭在夜间出巡的叫声。夜鹭顾名思义是夜间活动的「鹭」鸟,台语称「暗光鸟」,也应该是其来有自的。可是,夜晚捕食不易,而大白天只要站定了一个好位置,好像曲水流觞一样,各种美味随着流水送到脚边。是不是因此改变了夜鹭的作息时间,从夜行性改为日行性野鸟?值得玩味。
我在新店的燕子湖畔看见一只殷勤狩猎的夜鹭,它缩着脖子瞄定水面的游鱼,一击不中之后打蛇随棍上,又继续向水中追击。不料向前一步就是深水区,就算有一双长脚也踏不到底。这一只鹭鸟让我顿时大开眼界,它放弃了长脚的优势,干脆在水面上,像鸭子一样游起来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