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苇鳽

紫背苇鳽雄鸟上体紫栗褐色,头顶较暗,呈暗栗褐色,背紫栗色。腿和尾上覆羽暗栗褐色。尾羽和飞羽黑褐色.翅上小覆羽暗栗色,中覆羽和大覆羽橄榄灰黄色,初级覆羽黑褐色,羽端白色;颊和颈侧紫栗色。下体土黄色,自颏

雄鸟上体紫栗褐色,头顶较暗,呈暗栗褐色,背紫栗色。腿和尾上覆羽暗栗褐色。尾羽和飞羽黑褐色.翅上小覆羽暗栗色,中覆羽和大覆羽橄榄灰黄色,初级覆羽黑褐色,羽端白色;颊和颈侧紫栗色。下体土黄色,自颏经前颈到胸部中央有一暗色纵纹,喉侧、颈侧浅土黄白色,胸侧有黑褐色斑点。尾下覆羽白色,翅下覆羽淡黄白色,腋羽灰白色。

紫背苇鳽

雌鸟上体深栗色,背和两翅具显著的白色斑。下体缀有褐色纵纹。

幼鸟似雌鸟,但体色更褐,上体白斑和下体褐色纵纹均较雌鸟显著。

虹腹黄色,嘴、眼先和嘴基也为黄色,嘴峰黑褐色,胫下部、跗跖和趾黄绿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27一150克,雌性123一160克;体长雄性292—365毫米,雌性310—375毫米,嘴峰雄性43—50毫米,雌性42—51毫米;翅雄性140—153毫米,雌性130—152毫米;尾雄性40—49毫米,雌性37—5l毫米;跗跖45—50毫米,雌性42一48毫米。

紫背苇鳽主要繁殖于东亚,越冬于东南亚。繁殖区北从俄罗斯外贝加尔南部到远东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蒙古、朝鲜、日本和我国。越冬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和菲律宾。我国繁殖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长江中下游,西至四川,南至广东、广西、福建。迁徙期间见于海南岛和台湾。

紫背苇鳽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富有岸边植物的河流、干湿草地、水塘和沼泽地上,也见于山区村屯附近的水稻田、水渠及其他水体边上。常单只活动,偶尔也见成对和成小群。通常在晨昏活动,但休息时多隐藏在在芦苇丛或灌丛中。性较孤寂而谨慎,常默默的、毫无声响的活动在芦苇沼泽地上或水域岸边。除繁殖交配期问的晚上常发出一种奇特的近似“gup—gup—gup一”的鸣叫声外,活动时一般不鸣叫。但是当被从隐蔽的芦苇丛惊出起飞时,也常发出一种粗犷而低沉的叫声。飞翔时两翅鼓动缓慢、飞行速度低,常贴水而或芦苇上面飞行。通常飞不多远又游入芦苇丛或草丛中。受伤后也能在地上大步奔跑,危急时也能用嘴进行自卫。在茂密的芦苇丛中也能快进行走。有时甚至进入城市公园或住宅庭院内,停落在树的低枝上。紫背苇鳽主要以小鱼、虾、蛙、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黄昏和清晨在湖泊、河流和水塘边的芦苇丛及沼泽草地上觅食。

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植物和灌木茂盛的湿草地和沼泽地上。常单独成对营巢。巢用干草茎和草叶构成。大小直径为24厘米。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乳白色或绿白色,大小为32—36×26—2 8毫米,平均34×26毫米。重9一10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

紫背苇鳽4月末至5月初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1O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

作者:李湘涛文章来源:北京科普之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