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之最:小隼
前面介绍的几种著名的猛禽都在鸟类之最中占据一席之地,康多兀鹫以硕大的体型著称,游隼则是鸟类冲刺之王,大秃鹫则摘得了飞行时振翅频率最慢的桂冠,本篇的主角小隼则是最小的猛禽,这些小巧的鸟类既有雀类的娇小,又不失鹰隼类的凶猛。
隼科种类较多,达10属63种,包括巨隼亚科和隼亚科。巨隼亚科5属16种,包括卡拉鹰、林隼、叫隼、笑隼。巨隼也称卡拉鹰,分布于美洲,个头比隼类大,如凤头巨隼属唯一的种凤头巨隼,也称凤头卡拉鹰(见上图)。巨隼腿长而擅长奔跑,以腐肉为食,也捕食猎物并袭击其他鸟类的巢穴,如黑巨隼属的2种鸟类黑巨隼(见上图)、红喉巨隼。
巨隼属4种,包括白喉巨隼、红腿巨隼、冠巨隼 (见上图)、山地巨隼(见上图)。红腿巨隼(见下图),也称条纹卡拉鹰,分布于南美的一些岛屿上,为典型的机会主义者,主要以岛上的黑眉信天翁、黄眉企鹅等海鸟幼雏为食物,也袭击鹱、鹈燕等小型海鸟和受伤鸟类,还成群攻击海狗幼崽。
巨隼亚科比较有名的是笑隼 (见上图),为笑隼属仅有的1种,体长约46厘米,体重570克,分布于墨西哥南部至巴西南部的热带雨林,是著名的捕蛇鸟类,头部有一条环绕着眼周、脸颊和枕部的黑色羽带,鸣叫声似人笑声。
小隼:浓缩就是精华
原
产地:亚洲 濒危指数:濒危
美丽指数:★ 奇特指数:★★★
巨隼亚科除上面的卡拉鹰外,还包括林隼属和叫隼属。林隼属6种,如斑林隼(见上图)。南美共2种叫隼,即叫隼和黄头叫隼都比较常见。叫隼(见上图)
,体长37-40厘米,为巨隼类个头最小的成员,分布于南美洲,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干旱草原灌丛,喜欢近水的退化丛林。
隼亚科的斑翅花隼属仅斑翅花隼(见上图)1种,大小同美洲红隼,分布于南美,栖息于美洲干燥热带草原和林地,主要以飞行昆虫为食,人类对之研究较少。侏隼属仅白腰侏隼和非洲侏隼
2种,非洲侏隼(见上图),体长20厘米,体重54-67克,分布于非洲,栖息于植被稀少的沙漠、半沙漠地带。以小型蜥蜴和大型昆虫为食,也吃鼠类、鸟类和无脊椎动物等。
小隼为最小的猛禽,体大似虎皮鹦鹉,种类不多,共5种,如分布于东南亚马来西亚的白额小隼
(见上图)。菲律宾小隼 (见上图)
,为隼科中最小的鸟类,也是最小的猛禽,比麻雀稍大一点,以食虫为生,也食两栖类和小型爬行动物。
小隼属个头小,主要以昆虫为食,不过作为猛禽的一种,个头小掩盖不住杀戮的本性,也捕捉小鸟、蜥蜴、鼠类,如黑腿小隼
(见上图)。红腿小隼(见上图),体长仅有19厘米,几乎与麻雀一样大,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之一。典型特征为前额为白色,眼睛上有一条宽阔的白色眉纹,往后经耳覆羽与上背的白色领圈相连,颊部和耳覆羽为白色,从眼睛前面开始有一条粗著的黑色贯眼纹经过眼睛斜向下到耳部。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山麓及东、南亚,亚种2种。
白腿小隼,也称小隼,为隼形目隼科小隼属,也是该属的代表性鸟类。白腿小隼跟红腿小隼差不大,体长17-19厘米,体重50克,上体呈黑色,前额有一道较细的白色横纹。眼先、颊、眉纹及下体均呈白色,耳羽上褐下黑。外侧尾羽内和飞羽内密布白色横斑。眼部为暗褐色,嘴与脚为暗灰近黑色,蜡膜呈淡灰色,虹膜深褐。
白腿小隼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部的安徽、江苏、江西、福建以及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白腿小隼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叶森林和林缘地区,尤其是以林内开阔草地和河谷地带,也常出现在山脚和邻近的开阔平原。常成群或单个栖息在山坡高大的乔木树冠顶枝上。
白腿小隼主要以昆虫、小鸟和鼠类等为食,常栖息在高大树木上或成圈地在空中飞翔寻觅食物,如果是昆虫,发现后就即刻捕食,如果是小鸟、蛙等较大的食物,则带到栖息地后再吃。
白腿小隼特别喜在溪流旁的低山地区活动,高而生硬的哭叫声shiew及快速重复的kli-kli-kli-kli声。
白腿小隼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啄木鸟废弃的洞中。巢的底部铺垫有昆虫的碎片。每窝产卵3—4枚。
白腿小隼全球性近危(1994)。不常见于中国有林覆盖的低地至海拔1500米的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安徽南部和江苏南部。
白腿小隼体态娇小,动作优美,主食昆虫,也捕捉鼠类,是农林益鸟。但跟其他小隼属种类一样,数量较少,特别是人类对栖息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种群下降,白腿小隼已被列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文章作者:左左302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