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汉代积极经营西域,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经丝路至安息、天竺、大秦等频繁往来,从那个时候,有关鸵鸟之史料就见于诸旧记载。
前汉西域传曾记述今中东伊朗地方之安息国鸵鸟,曰:“安息国,有大马爵。”
按,爵通作雀。
后汉斑固撰汉书张骞传曰:“骞至乌孙,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眩人献于汉。”
注:“应劭(东汉人)曰:卵大如一二石缶也。”
又,宋代范晔撰后汉书和帝本纪则记载:
“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冬,安息国遣使献条枝大爵。”
注:“西域传曰:条枝国临西海。”
西域安息国传亦云:“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献条枝大鸟,时谓之安息雀。”
北齐魏收撰魏书波斯国传叙述曰:“波斯(今伊朗)有鸟,形如橐驼,飞而不能高,食草与肉,亦能噉火。”
至晋代,郭义恭撰广志见驼鸟之名,为驼鸟名称之最初记录,曰
:“安息国贡大雀。雁身驼蹄,苍色,举头高七、八尺,张翅丈余,食大麦,其卵如瓮,其名驼鸟。”
按,大马爵似橐驼,本作驼,后人以鸟之名改驼为鸵。
至于唐朝,唐书吐火罗传云:
“吐火罗(为今阿富汗及其北部布哈拉地区),永征元年(公元650年)献大鸟,高七尺,黑色,足类橐驼,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铁,俗谓驼鸟”。
宋朝举人宋祁撰新唐书有如下记述:“开元初(公元713年)康国(为西藏之前藏)贡驼鸟卵。”
刘郁撰西域记曰:“富浪(为中古时阿拉伯人以此称西欧之国)有大鸟,驼蹄,高丈余,食火炭,卵大如升。”
于明初,曾经跟随宦官郑和下西洋为通译之马观,回国后撰瀛涯胜览一书,记南洋群岛至非洲东岸等国之风俗、物产等,其中有如下一段,称为驼鸡。
“祖法儿国有山驼鸡。鸡身;颈长如鹤,脚二指,毛如驼,行亦如驼,故唤驼鸡。”
明人费信亦于永乐、宣德间随郑和至海外,历览诸番人物风土,着星搓胜览,记亲历之地,传闻之国,在该书见驼蹄,曰:“竹步国(位于阿拉伯西南海岸)、阿丹国(今亚丁Aden)俱出驼蹄鸡,高者六七尺,其蹄如驼。”
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公元1590年)亦记载:“驼鸟,如驼,生西戎(即西域)。此亦鸟也,能食物所不能食者。”
鸟类之食砾石,为助消化,为正常行为。时珍所云,“能食物不能食者”则为事实。如今在动物园鸵鸟之滥吃东西之事,时有所闻,木炭亦称火炭,故似乎由于食木炭,讹为“噉火”,噉,同啖字。“张翅丈余”,“飞而不能高”等,为非目击之虚构。
有关鸵鸟历史上最早、最完整遗迹,见于陕西省蒲城县。
唐睿宗李旦,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桥陵的陵墓,其造型、雕凿技巧等,均为唐十八陵之佼佼者,也是唐陵石刻规模最大,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者,放置于其南方神道一对巨石高浮雕鸵鸟石刻,其造形勇健,全身羽毛丰满,双足健壮有力,二趾驼蹄,足踏山石之上,写实性极强。东侧雕石高2.5公尺,另一为2.3公尺,一对鸵鸟近乎实物,大为今在中国异禽雕刻造形最大、雕刻最精,且保存最完好者。黄晓芬撰“论唐桥陵石刻”(公元1986年)云:“此座鸵鸟石雕,作者抓住了行进在高山之岭的鸵鸟,驻足回首北望的神态加以着意刻划,丰厚的羽毛覆盖脖颈、大腿乃至全身,粗大的鸟尾收拢下垂,长达1.12公尺的鸟足结实有力,二趾驼蹄形象逼真。整个造形表现西域贡鸟的神态美,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
李旦崩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六月,同年十月葬于桥陵;这两座鸵鸟石雕,作于盛唐初期,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七十多年岁月。
鸵鸟,全长183公分,身高244公分,体重达110公斤。卵重量一个有1.3~1.4公斤。为现今生存鸟类最大型。惟头部很小,眼睛大;喙广扁,喙峰平形;翼短,惟有柔软长羽毛;尾中等大,垂下成羽,脚甚长强壮,腿前面有蛇腹状鳞;趾暗色,短强,外趾较短;趾爪短,扁广;脚,只二趾,为鸟类中独一无二。
分布于非洲、叙利亚及阿拉伯沙漠,惟在中国和印度亦曾经发现化石。第二次大战前还栖息于中东地区。在非洲原产地鸵鸟栖息于丛林,以单独或数只,有时达数十只之大集团,混栖在食草兽中,能以高速奔驰。如发觉有异,就伸头颈、脚警戒;惊跑如疾风遁驰,时速达65公里,当牠快跑的时候,一跨达4.5公尺。
主食植物质食物,亦捕食小兽类、鸟类、蜥蜴或昆虫等。
繁殖习性为一雄多雌,通常三五雌鸟共同产卵于雄鸟在地上所做的浅凹巢,总数达15~20个,孵卵就雄鸟为主,白天则由诸雌轮番,若是有太阳光则利用太阳热,5~6星期可孵化。孵化鶵鸟能实时行走;颈部有纵黑色斑马状纹。
鸵鸟,可驯养用于农耕,又年年可刈取其羽毛,供装饰用。鸵鸟皮可制高级皮包、皮带或皮鞋。现今美国加州、埃及、南非等有鸵鸟牧场。
鸵鸟
科别:鸵鸟科
学名:Struthio camelus
英文:Ostrich.
【来源】《鸟与史料》【作者】周镇/台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