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天假期由于要值班,只有4日有空出去观鸟。公园是不想去了,那里拥挤的人都挤不下别说鸟了。最后决定去湖边转转,看看须浮鸥和鹬鸻们有没有回来了。由于出发的比较早,路上比较空,很顺利的就到达湖边,第一个迎接我的是灰头鹀,鹀类是无锡的冬候鸟,灰头鹀是无锡的鹀类中最常见的,除了灰头鹀无锡还能见到小鹀,黄喉鹀,白眉鹀,黄眉鹀,田鹀,以及去年秋季记录到的比较稀少的栗耳鹀。说起那次栗耳鹀经历至今让我“痛不欲生”,它站在我面前的枝头一动不动任我拍摄,可我当时误认为是小鹀,而且它占了一对黑喉石鵖站立的地方,为了让黑喉石鵖站回来,我硬是把这只稀罕鸟给赶走了,回家后才发现是更漂亮和稀少的栗耳鹀,后来曾经再去找过,可是美丽的身影再也不见,至今后悔不已!灰头鹀虽然常见,但是没有一次拍好过,鹀的英文名是“bunting”,中文解释就是“隐秘的东西”,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所以我对拍好这鸟都不抱信心了,但是今天这只雄鸟到给了我一次稍近距离的机会。
灰头鹀一共有三个亚种,每个亚种又是雌雄异色。所以要拍全他们比较难的,通过一年拍摄积累,这3个亚种基本都有记录照了。这只应该是指名亚种spodocephala。跟灰头鹀打过交道之后继续往前走,没走多远,一小群鸟从地上飞上了枝头,可能看到我靠近了,用相机一对焦,黑尾蜡嘴雀是也。前方50米处,一群鸥在池塘上飞翔,并不时俯冲掠食。难道真的是须浮鸥回来了,稍近一看,原来红嘴鸥还没走,个别红嘴鸥已经换成繁殖羽,头部全黑,部分还在转换过程中,还有一部分还保持着冬羽。朝离湖边几百米的木桩上找去,发现夜鹭已经站好了一排,还有头顶白白的鸬鹚也中规中矩的站着。看来是该回来的已经逐步回来,该走的还没走。沿着大堤继续往前走,一路灰头鹀的叫声此起彼伏,雉鸡看到人远远的就跑开了,丝光椋鸟三三两两的在追逐,灰鹡鸰,白鹡鸰很多。其中一只白鹡鸰引起了我的注意,首先是它的黑色眼纹,因为我苦苦寻觅的黑背鹡鸰中有一种就是有黑色过眼纹,其次它的初级飞羽中部白色的,而我眼前的这只恰好都符合了这些条件。心中不免窃喜,虽然距离稍远,但是还是记录了一组。回去后在鸟网上找行家确认,行家给出了比较肯定的答复,个人第170种鸟种就如此收获了。大堤后面的浅水塘里有几十只鹬在觅食,细细一看有鹤鹬,青脚鹬,林鹬,泽鹬,扇尾沙锥,金眶鸻。看来一些先头部队已经来了也可能是留下越冬的。花了挺大的劲,才记录了一组相对清晰的。
林鹬 Wood
Sandpiper
鹳形目
> 丘鹬科 > 鹬属
CICONLLFORMES > Scolopacidae > Tringa
glareola
描述:体型略小(20厘米),纤细,褐灰色,腹部及臀偏白,腰白。上体灰褐色而极具斑点;眉纹长,白色;尾白而具褐色横斑。飞行时尾部的横斑、白色的腰部及下翼以及翼上无横纹为其特征。脚远伸于尾后。与白腰草鹬区别在腿较长,黄色较深,翼下色浅,眉纹长,外形纤细。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淡黄至橄榄绿色。
叫声:高调哨音chee-chee-chee,告警时发出chiff-iff-iff声,不如青脚鹬叫声悦耳。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冬季南迁至非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全境。越冬于海南岛、台湾、广东及香港;偶见于河北及东部沿海。
习性:喜沿海多泥的栖息环境,但也出现在内陆高至海拔750米的稻田及淡水沼泽。通常结成松散小群可多达20余只,有时也与其他涉禽混群。
俗名:油锥
鹤鹬 Spotted
Redshank
鹳形目 > 丘鹬科 > 鹬属
CICONLLFORMES > Scolopacidae > Tringa
erythropus
描述:中等体型(30厘米)的红腿灰色涉禽。嘴长且直,繁殖羽黑色具白色点斑。冬季似红脚鹬,但体型较大,灰色较深,嘴较长且细,嘴基红色较少。两翼色深并具白色点斑,过眼纹明显。飞行时区别在后缘缺少白色横纹,脚伸出尾后较长。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红色;脚-橘黄。
叫声:飞行或歇息时发出独特的、具爆破音的尖哨音chee-wik;告警时发出较短的chip声。
分布范围:繁殖在欧洲;迁至非洲、印度及东南亚越冬。
分布状况:于新疆西北部天山有繁殖记录。迁徙时常见于中国的多数地区,结大群在南方各省。习性:似红脚鹬。喜鱼塘、沿海滩涂及沼泽地带。
俗名:鹤鷸
文章作者:千牛卫中郎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