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东亚鸟类图鉴》“Birds of East Asia”
作者:Mark Brazil
英国版:A&C Black,2009年1月出版;
书号:ISBN-9780713670400
美国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全书528页,234页彩色图版;
英国版售价:29.99英镑;
当一本厚重、精美的“Birds of East Asia”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这个酝酿了十余年,运作了快5年的项目终于在此刻成为了现实。最初知道Mark Brazil先生是从他的另一本著作《Birds of Japan》。国内英文的日本鸟类专著并不多,这本类似于志书性质的英文著作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鸟类学界了解日本鸟类分类和分布的一个窗口。2005年底,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向Mark Brazil了解日本“黄眉姬鹟复合种Ficedula narcissina complex”,他欣然邀请我们参与审阅这本“东亚鸟类手册”。当我们有幸作为中国大陆的第一批读者参看本书的初稿时,立刻被作者这个精心并极具挑战性的出版计划所吸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本高质量的地区性观鸟图鉴将会对东亚地区的观鸟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还记得2000年秋季,我们随北京“绿家园”志愿者赴北戴河观鸟、环志的时候,手头可以参考的图鉴寥寥几本。那时《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还未出版,大家常用的有钱燕文研究员主编的《中国鸟类图鉴》,常家传教授和桂千惠子女士为作者的《东北鸟类图鉴》。如果不谈绘画水准,这些图鉴至少能够涵盖在中国东部地区出现的大部分种类。只是令人头疼的鹀类、莺类还是无法从中按图索骥。不过疑难问题被赵欣如老师带来的尹琏、费加仑和林超英合著的《香港及华南鸟类》所解决,后者显然在画工上更胜一筹。那时,很多鸟友都千万百计地托人购买这本图鉴,有的人甚至还全书复印。它的文字和绘画给我们早期的观鸟活动带来了快乐并受益良多。
不到10年的光景,如今每个鸟友的书架上罗陈了都不止一本图鉴。从省级的如北京、上海的图鉴,到最常用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还有地区、洲际范围的图鉴(如南亚、东南亚、北美直到整个古北界、新热带界图鉴),可谓尺度齐全,覆盖着世界的角角落落。
随着鸟类识别技术的改进,绘画、摄影水平的日臻完美,世界图鉴出版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一年都有林林总总的新书问世。一本优秀的图鉴除了需要上乘的画工和准确到位的文字,选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尽管东亚诸国和地区近10年来先后出版或再版了绘画和摄影图鉴;涵盖广义东亚地区的鸟类图鉴仍旧是个空“生态位”,本书的出版恰恰填补了这一缺憾。本书涉及的地理区域是东经116度以东的东亚版图,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部地区和台湾岛,以及西太平洋上的岛屿。中国大陆部分包括整个东北,华北东部和华东直到福建。其实如果放宽界限,本书亦能包含蒙古东部地区,内蒙古中部、山西和华中的大多数鸟类。
图鉴的目的是辅助野外鸟类识别,所以读者首要关注的自然是绘画水平。初看本书的绘图会让读者眼前一亮,大家会从中认出似曾相识的面孔。没错!它们曾出现于已出版的各种图鉴中,如“印度次大陆”图鉴,“东南亚鸟类”图鉴,“世界猛禽”、“世界鸥类”、“世界鸫类”、“世界雉类”等等。在书中,大家还能有幸提前看到一些尚未出版图鉴中(比如“世界苇莺和短翅莺”、“世界百灵”)的作品。为什么要“新瓶装旧酒”呢?一幅好的鸟类绘画作品往往需要耗费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本由上千幅作品集合起来的图鉴所耗费的时间和投资可想而知。如果每本图鉴都要重新绘图,那么出版周期和成本会大大增加。重复使用以前的绘图不失为一个提高出版效率的办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A&C Black公司旗下的Christopher Helm系列图鉴本身在观鸟者中口碑甚高。看看为“东亚图鉴”绘图的作者,都是世界知名的动物画家,阵容堪称豪华。由于本书的鸟图大多来自于Helm经典的Identification系列(鸟类识别),因此每个鸟种的绘图都力求展现出该种的性别、年龄、色型、亚种等变异。粗粗看来,绝大多数的鸟种都用至少两幅作品来表示,最多的如红脚鲣鸟,竟用了9幅图!
本书并不是“Monograph(专著)),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Field Guide(野外手册)”。有234页之多的图版和对应的文字被安排在同一版面上,以方便查询;文字包括基本的量度、分布、生境和重要的形态描述。即便这样,文字内容仍不失翔实,以至于排版的字体显得过小了。528页的厚度、600g的重量理应适合在野外携带。
在欧洲和北美这些观鸟和鸟学发达的地区,鸟类的分类和分布的新问题已经不多。亚洲地区鸟类这方面的工作仍有很大空间:如果参照美洲和欧洲的标准,很多亚洲鸟类的分类过于简化,种下分类升种的调整势在必然。本书的截稿日期为2006年,彼时有关亚洲鹛类、莺类的工作已经发表。涉及东亚的种类在本书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冠纹柳莺(Phylloscopus claudia)和华南冠纹柳莺(P.goodsoni),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和台湾棕颈钩嘴鹛(P. musicus),西黄鹡鸰(Motacilla flava)和黄鹡鸰(M.tschutschensis)。当然,除了这些被广泛接受的意见,还有如大山雀major, minor, cinereus种组,黄眉姬鹟 narcissina, elisae, owtoni种组,震旦鸦雀heudei和polivanovi种组等,作者都接受了“分开”的意见。另一些具有“潜在”可能的鸟类,如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等,本书也尽可能地展现出东亚地区的亚种。这些努力和安排,实在有益于提高读者观察亚种的兴趣,增加野外辨识的知识。有兴趣的读者亦可以比较本书分类处理和我们目前使用的分类系统的差异。
广义的东亚地区,一半以上的面积被太平洋覆盖,为观察海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信天翁、鹱、海燕、贼鸥、海雀等大洋性鸟类在本书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它们是中国东部的观鸟者生疏却渴望见到的类群。本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西古北界的鸟类可以通过西伯利亚,北美洲的鸟类借白令海峡或者大洋“游荡”而来,为喜好猎奇的疯狂观鸟一族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本区中的野化种类,如鹦鹉;曾出现在本区的灭绝鸟类,如冠麻鸭(Tardona cristata),极北杓鹬(Numenius borealis)都有机会在其中呈现,全面展示了东亚鸟类的natural history,且使得本书更具有资料性。以上这些均应该视为本书的特色和亮点。
唯一让中国读者在阅读时会有生疏感的是一些鸟类的英文名。作者除了基本参照Dickinson(2003)和Gill Wright(2006)的“世界鸟类名录”外,亦根据自己的意见使用另一些的英文俗名,如Johnstone’s Robin(栗背林鸲),Alstrom’s Warbler(淡尾鹟莺),Korean Bush Warbler(远东树莺)等。
不知是巧合还是作者特殊的偏爱,上一本“日本鸟类”和本书选择了虎头海雕作为封面。或许正是鸟类的魅力把Mark Brazil先生吸引定居到北海道研究鸟类。如今,东亚和全世界的观鸟者享受着Mark的成果时,不应忘记感谢他多年来为东亚鸟类著书立志的决心和付出的努力。这本精致的图鉴有理由在观鸟爱好者的藏书架上占据一个显著的位置。当然,我们更希望它能和望远镜一起被装入观鸟旅行的背囊中。
刘阳
2009年2月1日于伯尔尼
雷进宇
2009年2月13日于广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提问或看法,交流您的观点。